5月23日,拙作《乡镇干部的情话生活》在《九江日报》A7版甘棠絮语栏目刊登。敝帚自珍,捧着散发墨香的报纸,字斟句酌细细品味,享受着苦丁茶入喉后回甘的香甜。忙里偷闲,一张报纸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看半天。
忽然,《“我与九江日报”征文启事》映入眼帘,犹如一颗石子激起寂静池塘涟漪无限。与九报的相识相知、对九报的爱与憎,一股脑儿在眼前浮现……
祖上农耕传家,未出过读书人。父母耕作薄田十亩,养育一家九口,除了有隔夜余粮,没有诗和远方。20世纪80年代,启蒙之后的我好读书,人教版的规定动作全部做完,就四处找寻文字阅读。上天垂爱有志少年。一位身残志坚的金姓大哥在家对门开起了一爿废品收购店。店里回收破铜烂铁塑料瓶,旧书旧报旧纸箱。儿童散学归来早,一头扎进收购店。有买卖时,帮着金大哥牵个袋口;没买卖时,就蹲在墙角翻阅废旧报纸。那是人生第一次接触《九江日报》,白纸黑字有些泛黄,照片是黑白的,文字还不能全部认全,但感觉异常亲切。看着报纸直到店打烊,或者妈喊吃饭,我才依依不舍回家。一来二往,金大哥看我喜欢读书看报,就让我把报纸带回家。日子久了,金大哥允诺看上喜欢的书报就赠送与我。拿着报纸回家,如获至宝先粗略通读一遍,接着剪裁下来自己心仪的散文诗歌,捏碎饭粒把一篇篇精选的文章粘贴在剪集本上,留待日后细细品读。剪裁后的报纸,折叠齐整依旧送至收购店。诵读剪集本上的精华,默记其中的名言佳句,在作文中学以致用。少不更事,但很尊重读书人、说书人、写书人,幼小心灵极力推崇能把想法变成铅字写在纸上公之于众的人。渴望日后能在报纸上见到自己的名字,他人能以同样的景仰之情阅读自己的铅字文章,一颗小种子就这样悄然生根发芽。
2003年7月,从中学英语教学的岗位考入县委宣传部。进入宣传部,上稿有任务,没摸清门道,无头苍蝇似地到处乱撞。白天,下乡村采访寻找亮点,与部门联系挖掘线索;晚上,挑灯夜战挤牙膏。动笔之前,目标定在头版或版头,写着写着,格局不大,想上头条,那是神话;立意不高,落入俗套,冬去春来四季歌;水平不够,意欲一鸣惊人,却无八斗之才。退而求其次,东拼西凑的文字能见诸报端就烧高香了。这其中的压力与心焦,不经历的人不知道,那边等着要交稿,这边摊开信笺无从下笔,香烟点了一根又一根,浓茶续了一杯又一杯。最后,主谓宾排列组合,定状补点缀搭配,虎头蛇尾草草收笔,结束这煎熬的脑力拷问。稿件寄出,心悬两地,一恐不入编辑法眼,泥牛入海;二怕只有上文没有下文,对乡镇单位无法交代。等待的日子,总是那么难熬,望穿秋水不见上稿。阴霾散去,目睹花开。文字见报,苦尽甘来。《农村过年新风尚》浓缩了新时代新农村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气象。《鸡年发鸡财》吐露了赣北蛋鸡养殖重镇丰林村民发家致富的质朴心声。《小推车做出大文章》反映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自主发展精神深入民心……读报纸是业务,写新闻是工作,与记者交流是常态。《九江日报》成了身边最近、最亲的媒体,人生很多第一次发生了:第一次走进了仰之弥高的报社大楼,第一次认识了平日里耳熟能详的记者、编辑本尊。
《九江日报》隔三差五公之于众处于单身狗行列的“郝某人名”,久而久之单身狗在小县城还成了“名人”一枚。准岳母发现我是潜力股,极力促成女儿与我的终身幸福。准女婿第一天进门,没带烟没带酒,仅带着印有铅字姓名的《九江日报》。这之后,写稿子既有完成任务的外在压力,又有在佳人面前炫耀的内在动力。我一个其貌不扬,没有身高,没有花样的乡土男,如愿娶上身材高挑、貌美如花、家境殷实的爱妻。妻子从不明面上肯定我的文章,只是默默地为我创造更好更优的写作环境。身为老师的岳母倒是以我为荣,遇到文字方面的疑难杂症,经常不耻下问与我探讨。我的终身大事一时传为佳话,时人谬赞:郎才女貌!我也由衷感叹:喜结良缘报为媒,刻骨铭心滋味美。2006年7月,水到渠成爱女出生。待她呀呀学语时,我便就地取材,拿起《九江日报》《浔阳晚报》,选择一些优秀的微小说,散文诗,小品文朗读,权当早教,激发孩子的脑细胞。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自己偶有文章发表,一定要让女儿知道。见到父亲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女儿也会欣喜异常,傲骄地逢人就讲,对父亲的敬仰之情,充分洋溢在脸蛋上。我也顺势引导她树立自己的小目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出小作,报上发表。小学三年级,报名参加了《浔阳晚报》小记者团。女儿个人努力,外加高人指点、高人帮忙,处女作《可怜的小仓鼠》在“小荷尖尖”专栏面见读者。
人生道路很漫长,重要节点十字转角就几处。一路上风景无限,但铭记于心的事与物却屈指可数。《九江日报》点亮了我的人生,见证了我的成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