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前夕,我收到二哥张新秩先生从台湾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三民书局印行的唐诗宋词,并附有一信,二哥殷勤嘱咐,要我多读读传统诗词,我们兄弟远隔千山,相约互读,聊寄相思。其中还夹有二哥手书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手卷。书法劲健峻拔,意态飞扬,虽是近书,仍墨色沉静,水汽淋漓,让我激动不已,泪眼模糊。
我的思绪,回到十几年前的秋天。那正是枫叶飘丹,秋风送爽的日子,我们相识在庐山桃花源中,因相同的志趣与爱好,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二哥长于诗词,沉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仰慕陶渊明的为人与风骨及苏东坡的放达与深情,对东篱览菊,秋月传怀情有独钟,我们也因陶菊而结缘,因苏月而传情。这次随邮寄书,正好赶上中秋待月,不由得让我想起九百多年前那次朗然如照的千秋月色。
公元1076年,那是苏轼到任密州后的第二个中秋。本是想与弟弟子由能够靠近点工作,没想到任密州后仍是不能相见,屈指数来,大概已有六、七年之久了吧,也不知他们一家大小现在过得如何?弟弟子由是个稳健持重的人,平时是敏于事而纳于言,但也常常因哥哥的仗义执言而受牵连,兄弟俩也经常相互劝慰,取长补短,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为此,他们不免付出沉重的代价。真是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路的坎坷颠簸与兄弟阻隔让他们更是彼此牵挂,心有所念。此念在心中常常是隐隐作痛,愈演愈烈,像久储的窖藏不断发酵,情感的栅栏静待一夕的喷张,虽不肯说,却又难忘,纵然欲说,天涯路遥,脉脉此情谁诉?他是个豁达的人,纵情时可能忘乎所以,孤寂时又泪流满面。常常是借酒浇愁,对月感怀。
这年中秋,月色如水,好风如潮,几个好友同聚快哉亭,杯盏交错,诗酒相和,慢慢已月近中天。他携壶把酒,仰望长空,一轮皓月,纤云不染,一声长叹,感慨万千,侧首而望,默然不语,只是不断地添酒独饮,此时的杯酒已荡然无味,混同月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很显然,此时的他,心思浩茫,有了醉意,他索性无拘无束,辗转于月下,醉舞于中庭。感觉这个世界也在舞动,在旋转,在飞驰,他借着酒兴,一面挥舞,一面朗吟,仿佛自己身临明月里,心与古人连,旁若无人似的将情绪达到亘古无垠的亢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朦胧中,分离多年的弟弟子由仿佛从月影中走来,一介书生,一袭青衫,口不离词,手不释卷,没有风尘,没有沧桑,还是初来时少年模样,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多年前共客长安时的样子。弟弟平时少言寡语,少年老成,不像哥哥子瞻,成天乐呵呵,心直口快,见事都喜欢直言直语,甚至面带笑脸,语含讥讽。理解的人认为幽默风趣,性派天真,不理解的人则觉得是恃才傲物,藐视周遭,这让人很不舒服。其实他更多的时候是没心没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很容易转身忘记,像水漫沙痕,转瞬即逝。有人说,君子好处,小人难防,这话一点不假,自己无意中的言语与吟唱,当然是吐了胸中块垒,有时也往往得罪那些戚戚私语的小人。没办法,他天性就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无意的得罪常常让他付出成倍的代价,自己却冥然不知。面对今晚的一轮圆月,千情万绪,古往今从,不由悲从中来。多情的明月啊,为何要在人们离散的时候而圆呢?难道真不解风情,不解人间困苦?多情的明月啊,多了解一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吧,多关爱一下生民的疾苦涂炭。否则,就纵是千山朗照,万民共仰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愿天上人间同理,花常好,人常聚,月常圆。
等他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晌午,昨晚的过往已忘了大半,昨晚的朗吟又模糊隐约,他凭着记忆,将吟唱一一记下,反复又看了两遍,感觉仍有不妥,遂在吟前,加上一行小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是啊,说是“欢饮”,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出“欢”字中的悲苦离情、五味杂陈,亦欢亦醉,亦喜亦悲,貌似无心,实属有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他沉默许久,抬头,四望,踉跄几步,然后掷笔扬袖,萧然而去。
第二年的中秋,弟弟子由来到徐州,兄弟俩终于相聚,千种情万般苦一齐涌上心头,让两个大男人老泪纵横,子由也清吟出《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斯人已古,斯情恒在,千秋的月色年年照人。二哥寄来的手卷,字里行间仍藏着当年的月色与深情,悬之书斋,已有多年,每于静处,总是对卷凝思,借月传怀。我与二哥隔海相望已有16个年头了。当年曾照澈过苏子兄弟的同一轮中秋朗月,透过历史时空的重重迷雾,也照临在你我身上,照临在每一个望月怀人的中国人心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愫被后人不断演绎出新的故事,新的传说。
江山依旧,无题的故事,被所有客走天涯的人,斟进杯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