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我来到了美丽的吉林长春,参加全国示范性紧缺领域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班主任培训,与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名班主任相聚在东北师范大学,共同研修。所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本次学习,从班主任专业发展价值出发,探究班主任视野、情怀、境界。
“差点教育”理念
学习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黄宝国教授带来的一堂《新时代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黄教授从中国梦,讲到班主任们也要会做梦,有理想、有憧憬、有激情。当班主任,走上工作岗位就应该树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培养国家建设者是百年大计,班主任们肩负着神圣使命,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是最突出的,只有班主任找到了“我”,孩子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我”。班主任的理想和目标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人才应该是各具特色,百花齐放。
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提到了“差点制度”,基于此,黄教授提出“差点教育”,提倡“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异、共享差别”,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发展。不同的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之别。有的时候不是孩子没听懂,而是我们没有懂孩子,所以“小”老师要有“大”情怀,要俯下身与孩子交流,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而通过研究个体差异,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帮助一个班的孩子缩小差异,共享差别,打造完美的团队。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和家长共同分析了孩子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比,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班级的真实表现情况,让他们意识到,也许现实不是那么美好,但尽早了解的根本目的,还是让家长们和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去缩小这些差异,发现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帮助他们找到自我,最终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家长也为班级建设工作出一份力。
让教育在活动中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通过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找到在班级中的地位。在学习期间,我们参观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这里,教学班之间没有墙壁,由一块块展板充当外墙,实现班级间的活动共赢。走廊里,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随处可见孩子们的创意作品,每一个角落都成了彰显孩子个性的展示平台。
附小的王丽娟老师,已经年近60,退休后被学校返聘,在见到她之前,我还在想,这个老太太可真有劲,退休了,不好好享受退休生活,还跑来干班主任。可见到她本人后,我没想到,她是这么一个充满活力,乐于教育的老师。王老师认为,班级应该是一个有良好传统和风气的“家”,孩子们在这个“家”里形成自由、快乐、阳光、向上的健康个性,她和我们分享了她带班期间开展的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
其实,一直以来,班级活动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教育在活动中可以悄无声息的发生、进行。每周一的班队会课就是一个开展活动的好契机。每学期,我们班都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每月读书会、家长进课堂、爱心小树、并且结合学校、社会上一些“大动作”开展主题活动,比如去年九江市创建文明城市,我们班就组织开展了一次文明手抄报活动,把你认为的文明行为用画笔记录下来,这既符合低年段孩子的学龄特点,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这个社会活动中。再比如,学校目前正在开展“文明三礼”活动,除了每天早晨在班级千叮万嘱外,上周,我们班利用班队会课,请来了一位有美术特长的家长,带着孩子们制作有趣的个性文明标语,孩子们在玩中再一次进行了“文明三礼”的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班级平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发现,这些活动让孩子们的班级生活立体起来、丰富起来、生动起来;使孩子们能够认真面对和思考,置身于活动中而产生的分歧和矛盾;能给孩子们创设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的机会;能使班级生活具有社会性,孩子们具有社会角色感。
这次的学习,深深触动我的是在班级中看似不起眼的事,也能折射出深奥的教育思想,班主任工作要认真、执着,对每件事情都要认真进行反思、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每一位班主任的工作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也许最珍贵的不过就是这份沉静与坚持。再平凡的生命,都有权利去追寻不平凡的光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