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近义门陈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母亲姓陈,舅舅家的对门有座山叫“义门山”,距山的右边不远的“105”国道旁有座小村庄,虽然全为孔姓,但庄名却叫“义门铺”,这山这铺皆缀“义门”,也许和义门陈有些瓜葛。果不其然,前几年,陈氏族人集资在义门山脚下重建了始祖伯宣公祠。据同化志载:“义门铺者,陈氏旧居得名,陈公伯宣宗祠在此。”据传,伯宣公先是游隐庐山圣治峰,后易地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即现在的义门铺),死后其后人在义门山下建祠祭奠。至此,验明正身的我曾多次以陈氏后人的身份虔诚前往祭拜。

伯宣公之孙陈旺因官置产,遂率全家四代于唐元宗辛未年四月,自庐山迁至九江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艾草坪(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从陈旺移居车桥开始至北宋嘉祐七年义门陈奉旨分家,历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人数多达3900多口,创造了忠孝为家,耕读传家的典范,经屡朝旌表,又经欧阳修、黄庭坚、朱熹等名儒褒奖,“义门陈”遂名扬天下。

虽为义门陈氏后人(外甥),对“义门陈”文化略知一二,但对其渊源历史及其深刻内涵却知之甚少。因此多年来一直寻找机缘结伴探访“义门陈”的发源地——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2018年11月16日,九江市妇联邀请好友九江学院文传学院陈世林教授主讲第十九期“爱莲讲堂”,地点就在义门陈村。在陈教授盛邀下,遂与学院其他3位教授怀着对先贤的崇拜、怀着对文化厚土的敬畏、怀着对家国文化的心仪欣然前往,了却了一桩心愿。

从九江学院出发,车行2个小时左右即至义门村,讲座地点就在义门村“家风堂”,我们到达时,屋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全市各级妇联系统干部及德安县、镇、村各级干部和群众。下午3时10分,陈世林教授正式开讲,主题为“义门陈与现代家风”,这倒也与时政相合。聆听半小时讲座后,看时间不早,便和学院其他几位教授动身前往义门村参观。

出“家风堂”右行,便踏上一条便捷的乡间小道,左边屋舍俨然,间或有几人在屋前菜地劳作,见我们到来,不时报以亲切的微笑;右边是一条小溪,溪水从上游涓涓流下,静静地流进池塘、淌入田间。走进宁静祥和的山庄,不禁肃然起敬,最先迎接来客的是路左侧一个不大的广场,中间是一个书形石雕,上面刻的是《义门陈赋》,讲的是义门陈家史。广场左侧不远处一块巨石挺立,“天下第一家”几个朱红大字特别显眼,款署为“宋钦差大臣秘阁内侍裴愈题赠宋至道二年春”。系北宋至道二年(996)秘阁内侍裴愈奉旨恩赐御书至义门,但见三千余口聚族同居,一派祥和,遂欣然泼墨题赠。广场前有一口椭圆形小池,传为洗米池。顺着石阶上去,两旁各有一石柱,刻有宋太宗赐联:“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三百年世上无双”。在它们下面的斜坡草坪上,用灌木裁剪成“忠义”“孝悌”4个大字。大门口的建筑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翘檐门楼,门檐上悬挂一块唐僖宗御笔亲题的“义门陈氏”4字的匾额,两旁木柱上又有一副为唐僖宗所赐对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大意是说在北宋100多年间,得到多位皇帝屡次旌表,义门陈的忠义家风在长期封建社会被广泛传扬。

义门故居的主要建筑是义门陈氏宗祠,建立在几十级台阶之上。在中央的路旁,是义门古居地的断墙,传为明代的遗存,墙上依稀可见文革期间刻写的毛主席关于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的语录,同行的郑莲聪教授打趣说,是毛主席这条语录才使明断墙保存下来了。陈氏宗祠的正中悬梁上,有御赐“义门陈氏”的铜匾。祠内供台上端坐着五尊分别被宋仁宗赵祯追封为晋国公、齐国公、吴国公、燕国公和许国公的义门陈开业的五位先祖陈旺、陈机、陈感、陈蓝和陈青的塑像。祠内右侧为文史馆,主要展出的是义门陈氏发展史,从始祖建庄,到立家规家训,到家族一点点壮大,再到受到历朝历代皇家表彰,再后面就是历代义门陈氏名人。追根溯源,义门陈竟是南北朝时陈武帝陈霸先的皇族后裔,元末明初有陈友谅,近现代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陈诚,有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有新中国开国将帅陈云、陈毅、陈赓等,义门陈可谓代有英才。纪念馆另一侧是分庄纪念馆,讲的是分庄的因由和分庄去向。自唐代以来,历代皇帝都曾旌表义门陈氏,及至宋朝,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还赐予义门陈“忠孝世家”匾额。次年又御赐“真良家”大鼎一尊。到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已历时332余年,全家3900余口,田庄300多处,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这么大的一个家族,精诚团结,显得势力过于膨胀,朝廷开始害怕危及自己的统治。在重臣文彦博、包拯等屡次建议下,仁宗皇帝终于下诏分家。

出宗祠原路返回,望见对面山上有巍巍的尖塔耸立,走近一看,才知道是“分庄纪念碑”。纪念碑西面是旌表台,登旌表台,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是一组组牌楼式建筑,牌楼上分别悬挂着“义门陈氏”“真良家”和“义居人”等牌匾。沿陡直的台阶攀登至最后一级台阶时,纪念碑兀然屹立在面前。纪念碑坐南朝北,是一座方正式建筑。主体分两层,上层四面分别镌刻着“江州义门陈氏分庄纪念碑”“义门流芳”和“江州奕世”等名人题词及四组浮雕,下层则是义门陈后裔分布情况及分庄关书。纪念碑内部有楼梯直达顶部,在顶部可遥看义门陈旧址,并一览四周围的山光水色。纪念碑北面是分庄纪念广场,两侧各竖立着六块大理石,上面分别铭刻着“孝、义、礼、智、诚、德”“善、仁、公、和、忠、勤”十二个大字。广场的正上方,在“义门陈分庄纪念广场”彩色巨石的后面,就是义门陈的始祖陈旺公的古铜雕像。从纪念碑下来,见到旌表台下面建有“云梦庄”“丰城庄”“马迹庄”等几十处分庄纪念亭,据说以后还将建齐291庄纪念亭。

义门村陈姓一族,从唐开元十九年陈旺移家于车桥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创造了十五代同堂、历时三百三十二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饮、击鼓传餐、百犬同槽、孝义传世、耕读传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紧密的大家庭。义门陈受唐宋两朝历代帝王旌表,堪称古代文明之典范,至宋仁宗时处鼎盛时期,当时在义门陈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纠纷、净争讼,知礼仪,忠国家,呈现一派耕读升平景象。设身处地想一想,当年宋仁宗令义门陈分析居住,确有以其“忠、孝、节、义”之道德典范,传播忠孝伦理,教化百姓,进而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之意。

深秋的夜来得早,眼见暮色四合,想想陈教授的讲座也将结束,于是我们匆匆结束观瞻。回到“家风堂”,陈教授讲座刚好讲完。教授引经据典,通古博今,娓娓道来的义门陈文化犹如醍醐灌顶,使听课的人们感触颇深。他们对百犬同槽、碎鸽和酒、奉旨分庄等义门陈动人传说赞叹不已,对义门陈蕴含的睦邻、和谐、勤劳、文明的文化现象赞不绝口。九江市妇联顺应时宜,在义门陈的发源地开讲“义门陈与现代家风”,意义不一般,收效很好,此次讲坛采取网上直播的方式,当天网上线下听众达6000人之多。其实,弘扬义门陈忠义之风、和谐之盛、文明之优、风气之美和义传之广,不正是时下创建精神文明社会应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的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