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九江女孩寻找“98抗洪英雄”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大美九江,秀山丽水,九江和丽水,因天生惊艳的自然生态风光而蜚声扬名。近日,这两座相隔500余公里的旅游城市,由于一段军民情深的佳话,联接在了一起,感人的故事被两地市民传涌。

“你变黑了,头发也白了。”刚下车,九江女孩吴佳快步迎向久候的丽水“老兵”徐松富,吴佳话语未落,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瞬间夺眶而出。2018年8月10日,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街头发生的这一幕,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潸然。他们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这还得从20年前那场震撼人心的九江九八抗洪说起。

主动请战同谱撼天动地抗洪壮歌

1998年夏天的长江,狂澜汹涌,浊浪翻滚,九江遭遇特大洪水肆虐。危难关头,数十万解放军战士紧急驰援,与洪魔巨浪作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筑钢铁大坝。来自浙江丽水市松阳县的徐松富便是“十万铁军”中的一员。

那年8月,徐松富所在的驻杭州某部接到命令前往九江抗洪抢险。“那时我已入伍8年,刚从安庆调到杭州才两个月,连队干部担心我吃不消,在部队开拔前夕,通知我留守。”回忆20年前的情形,徐松富仍历历在目。平时少言寡语的他,找到连队毅然决然写下请战书,这才随部队奔赴一线。

“抗洪的苦吃得了,就能吃得下世上所有的苦。”对于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徐松富说,封堵决口时,战友们在大堤上扛沙石、垒沙包、筑人墙,轮流换岗不休息,持续鏖战6个昼夜,“大家赤膊上阵,肩并肩,站在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夜晚最多能在堤坝上睡上2个小时囫囵觉,战士太累了,常常嘴里还吃着包子就睡着了。”

战士们的解放鞋踩在滚烫的石子上,很快就烤焦了,一步一个脚印,脚底刺痛。徐松富回忆说,烈日烤、洪水泡、汗水浸,那段抗洪的日子里,有些人得了“烂裆”、脚癣、湿疹等皮肤病,加上成天泡在污水里却没法洗澡换衣,身体饱受折磨,却从未有人叫苦喊累。

在九江抗洪的40多天里,官兵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用铁血军魂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吞山河的抗洪壮歌,铸就了永不褪色的时代丰碑。在徐松富细心保存着的一摞摞立功受奖证书和功勋章里,两枚“九八长江抗洪纪念章”显得闪闪夺目。

鱼水情深感怀万人空巷送别场景

汛情基本平稳,驰援九江的抗洪官兵陆续撤离。“撤离的当天,从我们部队驻扎的船厂厂房出发,走到火车站。”徐松富说,离别时天空下着雨,沿途道路挤满了自发前来送别的百姓。

战士们的挎包里被塞满了苹果、花生,还有热乎乎的煮鸡蛋;群众高喊着“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的口号,群情激昂;学生们带着纸笔要求解放军战士签名,没带纸笔的就要求直接签在衣服上,看到解放军离别的身影,他们忍不住痛哭。

“共产党万岁”、“人民解放军万岁”、“长大了我也要去当兵”,民众扶老携幼拉起横幅,手写的牌子被高高举起,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热泪挥洒了一路又一路。

“军民同心鱼水情深,回想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徐松富说,当时送别的场景非常感人,九江老百姓的热情、感恩,还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至今让他难以忘怀。回忆起那段经历,顿时会涌出一股股暖流,内心多了一份力量。

默默资助但望一脉真情激励前行

载着抗洪官兵的火车徐徐开动,这时一包花生从车窗外飞了进来,正好落在徐松富的座位上。他打开袋子,看到花生里面夹着一张想要解放军照片的纸条,上面写着:“尊敬的解放军叔叔,我家的房子被洪水淹了,是你们救了我们全家!这袋花生是我妈妈连夜炒好的,送给你们路上吃,表示我们全家的一点心意。叔叔,你能给我写信吗?”下边的署名是10岁的吴佳。

回到杭州,部队组织集训,徐松富的心里一直惦记着小吴佳。集训结束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纸笔给吴佳写信。徐松富说,“信是夜里打着手电筒写的,想着信寄到九江需要一周时间,小吴佳收到时应该在国庆节前夕。”很快,小吴佳回信了,信里称由于遭遇洪水,田里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上爷爷常年卧病在床,经济十分拮据。看完信,徐松富的鼻子阵阵发酸。

收到吴佳回信那个月,徐松富在部队发钱的当天就跑到邮局,给吴佳汇去200元钱,并告诉她:“叔叔小时候家里穷念不起书,但叔叔决不会再让你失学。今后的读书费用由叔叔负责。”其实,徐松富自己家里等着用钱的地方很多,入伍以来部队每个月发的钱,徐松富大部分都寄回家,年迈多病的父母要赡养,务农的哥哥结婚盖房子欠下不少债务。

2000年,吴佳写信告诉徐松富:“爸爸去世了,我不想再念书了,想去打工帮帮妈妈。”徐松富立即回信劝慰吴佳:“你要振作精神,好好学习,无论有多大困难,叔叔一定会帮助你。”这之后,徐松富的信写得更勤了,不断地鼓励她好好学习。

徐松富一直努力实践着对小吴佳的承诺。寄给父母的钱不能少,他就尽量节省自己的开销,不抽烟、不喝酒,生活用品能不买就不买。战友要扔了的破闹钟,他修修用;会议室换下来的窗帘布,他洗干净挂起来;出差在外,他会在火车站坐上一夜,只为节省住宿费。无论自己多困难,每个月他都给吴佳寄一二百元钱,每年开学还为她寄去学费以及学习用品。

恩情难忘执念寻找恩人再续情谊

2003年,吴佳家的老房子拆迁,搬家时不慎将夹在书本内的信件丢失。徐松富也由于转业离开部队,两个人失去了书信联系。这一失联,就是漫长的15年。

“徐叔叔就像父亲一样,在我迷茫时不厌其烦鼓励我,在我无助时竭尽所能帮助我。”吴佳回忆起与徐松富失去联系的那段日子,仍哽咽难言,“仿佛自己像断了线的风筝。”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这件件人生大事,吴佳多么希望能和徐松富分享。

如今,吴佳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日子也越过越安稳。“徐叔叔,你在哪里,过得还好吗?”吴佳寻找恩人的想法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淡忘,每天傍晚在家附近的98抗洪广场散步时,一幕幕抗洪画面,徐叔叔一句句安慰和一次次帮助总浮现在眼前,希望能找到徐松富的念头愈发强烈。

她曾希望通过派出所户籍找到线索,但被告知没有查询权限;抖音上看的人多,她把寻人信息发上去,但迟迟没有结果;当她一次次碰壁,吴佳心里不禁喊着:难道就找不到徐叔叔了吗?难道再也不能看到徐叔叔,再听一听他鼓励的话了吗?

不甘心的吴佳找到了九江新闻网,希望通过媒体帮忙“圆梦”。“八一”建军节刊发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纷纷在朋友圈、战友群里转发、传播,并获知徐松富为浙江丽水市人的线索。经过浙赣两地媒体多方的联络和网友们自发的寻找,8月5日,吴佳联系上了徐松富,相隔500余公里的缘分“圆”上了!

久别重逢见证军民友谊鱼水情深

2018年8月10日,丽水艳阳高照,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云彩,葱郁的植被掩映下,显得生机无限。中午时分,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的家中,徐松富脸上流露着兴奋而期待的表情。这天,信断音绝十五载后,吴佳正从九江赶来与他相见重逢。“徐叔叔,我快到了。”徐松富的手机响起,电话那头正是吴佳的声音。

打开房门,徐松富的脚步比往常走得轻快。“徐叔叔,终于见到你了。”吴佳兴奋地喊着,朝着徐松富快步走来。路上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哭,可看到眼前的徐叔叔满头白发的那一瞬间,吴佳忍不住泪如泉涌。徐松富见状,就像以前那样,不停地说着宽慰话,只是脸上难掩久别重逢的喜悦。

一边是厚重如山的爱心,另一边是知恩感恩的情谊,徐松富和吴佳就像亲人一样,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隔阂,相见如故,有着说不完的话语。两个人一起看起当年的照片,看徐松富珍藏的军功章和抗洪抢险纪念章,互相诉说着寻找彼此的经过,回忆着当年的一幕幕。

“这几天带着吴佳一家看看丽水的山水,尝尝这里的小吃。”徐松富说,2018年是九江98抗洪胜利20周年,他很想回到20年前抗击过洪水的大堤和长江边去看看,那是他的第三故乡。

“怎样感谢你,走向你的时候,原想收获一缕清风,你却给了整个春天……”吴佳在朋友圈留下这样的诗句,表达徐松富对她的浓浓恩情,暖人心田。

九江和丽水,诗画般的山水共同滋养着生命,孕育着文明。以山水为证,这里的人民共同绘就了一份情愫,一份感动,还有一份割不断的鱼水情谊。

(此文获“纪念九江’98抗洪胜利20周年”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图文无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