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人们以野菜度荒,而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艰苦岁月中度过的。那时我正在小学读书,无论是暑假还是寒假,我都不是先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而是去湖塘、田头地角寻找度荒充饥的粮食——野藕、野莲蓬、野菱角、荠菜等,那里留下了我少年生活的苦与乐。
摸鱼虾
记得孩提时,我同村里几个年龄相近的小伙伴不是捉迷藏,就是下湖摸鱼弄虾,有时运气好还碰上龟和鳖。
说起摸鱼弄虾,让我一生忘不了的是一次被鳖咬伤的教训。那是六年级暑假,村里五六个同学一大早来到我家,约我去何赔塘摸鱼虾,我“请示”父母后,就去准备下湖摸鱼弄虾的工具,如鱼篓、铁叉、竹罩等。
一路上,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兴致都非常高,我却没来由地有些担心,会不会被黄丫头、桂鱼弄伤了手。一到目的地,大家迅速卷起裤脚,带上捕鱼工具,深一脚浅一脚下湖了。不到半个时辰,一位方学友摸到10多条约三四两重的鲶鱼,其他几位不是摸到鱼,就是弄到点虾,而我却还是两手空空,毫无收获。顿时心里有点着急,突然左脚失控,右手插入泥中,我将左手撑下去准备爬起来,就在这时,左手碰到一块光滑的“软石”。由于年幼,不知道这“软石”是鳖。鳖,又称甲鱼、团鱼,俗称王八,在我们家乡还称脚鱼。当时对这“软石”不在乎,准备放弃时,突然发现这块“软石”在蠢蠢欲动。我心里一亮,这“软石”不是死物,很可能是“活宝”。我立刻用双手按住它,然后慢慢将这鳖提出水面。一瞬间,鳖伸出头来死死咬住我的左手不放,痛得我满头大汗,提着鳖忍着痛跑回家。父母见我这傻样,心疼得直流泪。还是父亲有经验,使劲挟着鳖的脖子,鳖受不了,才松了口,可我手留下深深的三口牙的痕迹。
事后,父亲才告诉我:“应儿,民间流传有关鳖的故事,说是如果鳖咬人很难让它松口,要想它松口,除非天上打雷。为什么?因为天上打雷,鳖受惊了,才会突然松了口。还有一种说法,鳖原在天上是鱼仙星,因犯天条被玉皇大帝发配下凡,投胎‘王八’腹内,成了爬行动物——鳖。应儿,鳖在水里不会咬人,只有在水里用手指牢牢扣住肚皮上四个微凹的肉洞,它才跑不掉。”父亲让我学到了捉鳖的好方法。
翌日,我把这只鳖拿到自由市场上去卖,这3斤多的鳖卖了30多元,用这钱交了一个学期书学费,这是用血换来的“收获”。
“张”黄鳝
童年生活乐趣无穷。如今我已年届古稀,仍然经常梦见青少年时期与村庄同龄孩子“张”黄鳝的趣事。在我们家乡,把竹笼埋在浅水泥中,让黄鳝误入竹笼,将其取出,俗称“张”黄鳝。
“张”黄鳝要用到的工具是黄鳝笼,那时候黄鳝笼五毛钱一个,是篾匠师傅把竹子劈成篾,然后编织成约60公分长,一头大一头小的圆形笼子。大头有吃饭碗口粗,装有倒须,黄鳝能由此钻进,但却无法钻出。小头只有酒盅粗细,用约一寸长的木头塞住小头,黄鳝由大头进入后由小头倒出来。在“张”黄鳝前还必须做好一项准备工作:将草木灰把蚯蚓拌死,然后用一根稻草捆住,吊在笼内小头处,作为“张”黄鳝的诱饵,让黄鳝自己找上门来,变成盘中美食。
“张”黄鳝时要根据天气灵活采用相应的方法,外行人不知道这里面的奥秘。“张”黄鳝具体做法是:如果是晴天“张”黄鳝,笼大头埋入里,跟水面一样平,千万不能将笼头露出水面,如果露出水面,那你一定“张”不到黄鳝,而会“张”到一条又一条大花蛇。为什么呢?因为黄鳝“游泳”头不会露出水面,而蛇“游泳”是狂妄自大仰首而行,如果笼头偏高,蛇就会闯进去。如果下雨天“张”黄鳝,笼头不能平水,要略高于水面,防止雨后涨水。如果不留余地,万一涨水,笼头就会被淹没,即使“张”到黄鳝,也会被闷死。所以说晴天与雨天“张”法大不一样。
“张”黄鳝是一项苦差事,傍晚挑着笼子走湖塘、奔港汊,小心翼翼地把笼一个个埋入泥水中。到了晚上,觉都睡不着,盼望早点天亮取笼去,看看有多少收获。取笼的时候,一个个提在手上轻轻一掂,就知道里面是什么“宝贝”。凭我多年经验可以确定,如果笼里动静温柔,那一定是黄鳝,如果笼里发出“沙沙”似搓捻谷壳的声音,那一定是蛇或螃蟹,因为蛇身上有细小的鳞片。
记得我读初中时,书学费是靠我“张”黄鳝解决的。我在村上“张”黄鳝是出了名的,因为我能虚心听取老前辈的经验。他们真内行,一看就知道哪里有黄鳝,哪里没有黄鳝,就连黄鳝活动路线都可以看出来,真是神奇。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确很有道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