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WIFI、西瓜,盛夏炎炎,现代人消夏的方式五花八门。对于古人来说,扇子是必不可少的降温工具。
中国素有“制扇王国”之称。扇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据史书称:“黄帝作五明扇”,可谓早矣。中国扇的种类很多,包括羽扇、团扇、折扇、障扇、蒲扇等等。
羽扇
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从“羽”也证明了羽扇的出现最早。晋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据前秦王嘉《拾遗记》记载,羽扇始于周昭王时,有盂夏取鹊翅为扇之说,则羽毛扇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其初扇羽用十,扇柄刻木象鸟骨,东晋后羽减为八,改为长柄。
羽扇汉末盛行于江东。魏晋时期的咏扇作品中,直接以《羽扇赋》为题的就有吴的闵鸿、以及晋的傅咸、嵇含、张载、陆机等六家。明代曾将羽毛扇列为贡品。清代高淳有徐福昌、张怡鑫、芮大昌、徐恒春等十多户羽毛扇商号。
竹扇
汉代开始使用轻巧简便的竹扇,班固的《竹扇赋》叙述了竹扇的制作过程。“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秆纷实翼。杳筱丛生于水泽,疾风时纷纷萧飒。削为扇翣成器美,托御君王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圆方,来风辟暑致清凉。安体定神达消息,百王传之赖功力,寿考康宁累万亿。”
竹扇主要产地在四川,大宗产自三台、蓬溪、安岳、广安、眉山、崇庆、大邑等县。四川竹扇相传创始在清代雍正朝,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竹扇扇面由细竹篾丝、片编成。竹扇上往往有花纹精美的万字、菊花、松柏长青、福禄寿喜等图案。蜀中著名竹扇,以自贡细竹扇“龚扇”为代表。
团扇
羽扇出风缓软,东汉时,有人改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
宋以前,上流社会流行以丝绸和纸作扇面的团扇,素白朦胧的圆形扇面,通过细腻的刺绣或绘画手法加以点缀,显得别具风情,博得了才子佳人的喜爱。用漏地纱做的扇面,可以隔扇窥人,叫作“瞧郎扇”。
团扇往往与美人同时出现。那一幅幅仕女图中,体态丰腴、衣着华美的仕女们,或谈笑,或静立,或赏花鸟鱼虫,手中必少不得那一团薄雾轻云般的扇。或执扇轻摇,或以扇遮面,无一不体现了仕女的温雅不俗。
折扇
折扇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折扇由日本传入中国。《宋史》记载,端拱元年二月八日,日本国僧侣嘉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觐见了宋太宗,献上桧扇二十二枚,蝙蝠扇二枚。此桧扇与蝙蝠扇就是折扇。
明清时期,折扇开始登堂入室,成为文人墨客、官宦士族的必备用品,并逐渐有了“风骨”、“儒雅”等寓意,在全社会风行。据《在园杂志》记载:“成祖喜其舒卷之便,命工匠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以来,扇面书画艺术也大放异彩,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成为我国绘画中的一个专门艺术门类。
折扇也成了人们联络感情、传达情意的利器,一把扇子可能就是一段友情或爱情的开始。比如著名戏剧《桃花扇》中,男主侯方域与名冠一时的“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就因扇面题诗结缘。
障扇
早期人们会拔取雉尾,也就是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作成长柄扇。不过它并不是普罗大众用的,而是皇帝专属的仪仗饰物。这种用来遮蔽风尘的扇子,也被称为“障扇”,其开始是作为贵族或帝王的仪仗之作用,后来演变成民间在婚嫁时也使用的仪仗用具。
尤其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障扇的出镜率很高,电视剧中皇上和高官出行的仪仗里,都有大障扇的影子,以显示其威严。
蒲扇
蒲葵扇俗称蒲扇,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芭蕉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亦称“葵扇”。
蒲扇在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也常作为道具出现。比如,蒲扇是活佛济公手持之物,在《西游记》中也是“存在感”十足。比方说,蒲扇是太上老君用来扇火的宝物,曾被金、银二童盗走;在金兜山,太上老君也用它来降服青牛。火焰山的铁扇公主也有一把蒲扇,可用来灭火。
中国扇文化源远流长,寥寥几句只是描摹轮廓。这指间轻摇的扇子,记取了宫女眉间微蹙的忧愁、文人嘴角轻笑的风流、将军淡定从容的自信。“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炎炎夏日,酷暑难消,不妨给自己准备一把称心的扇子,毕竟自然风更健康。
(转自人民网/文艺星青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