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下饭的冤家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早上,夫妻结伴,逛菜场兼散步。搜罗了各处的鱼档,正感兴味索然,不经意间,于一个逼仄角落发现了参鱼。妻子喜不自禁,眼尖手急,马上让摊贩称量。刚把一筲箕参鱼悉数买下,归入囊中,只听身后一男子叹道:“唉,又来晚了一步!”

令我们趋之若鹜的参鱼,是九江本地人的至爱,被视为“下饭的冤家”。之所以有如此称谓,其实缘于物质贫乏年代,人们千方百计填饱肚子那段难忘的历练。

在那个不打点野食就很难吃饱的年代,城乡大地,山边水旁,处处可见寻觅吃物的人们。挖野菜,打小鱼小虾,是最常见的两种“打野食”之举,妻子和我都有不少记忆。打小鱼小虾,本地人多用“阵网”,因而也叫“阵鱼”。这种渔具自制起来很简单,就是用两根竹片交叉做骨,下系一张家里废弃的蚊帐帐纱,一米见方左右。起网时,用一根竹棍挑起即可。每次“阵鱼”,一般要布多个“阵网”,以提高捕获的成功率。

要“阵鱼”,首先要准备饵料。我们家习惯用米糠拌菜油,又简单,又好用。傍晚或黎明时分,兄弟姊妹几个,提着几张“阵网”,带着一份新奇和期待出发。在网里投放饵料后,即选择在池塘的不同位置,或于小河溪流的平缓处一一布网。布完一圈后,又从头开始,用竹棍一一收网。“阵网”内,小鱼小虾活蹦乱跳,我们脸上也写满了快乐。网里,大多就是小小的参鱼与河虾了。收获多少,则全凭运气几何。

仲春至盛夏,池塘溪河渐暖,水草渐丰,小鱼小虾戏逐游跃,是“阵鱼”的最好季节。每天收获的一两斤、两三斤鱼虾,对一家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营养来源。一时吃不完,就用盐腌制后,平铺于农家常用的晒腔之中,放置太阳底下暴晒。晒至鱼虾通体干燥,即用塑料袋或坛坛罐罐装乘。密封收藏得当,可以一直吃个大半年。

自此,每到青黄不接菜荒时节,抓上一两把鱼虾干,用菜油煸一下,和着干椒、姜、蒜一起炒,再喷醋稍焖一会儿,便成了一道极地道的家常美食。细细咀嚼品味,劲道中透着鱼香,辛香鲜美无比。下饭或佐酒,那真叫一个舒爽。夹几条小鱼,舀一勺小虾,就能吃下一大碗饭。

只是,如没腌好,晒得不透,或是漏了风,保存不当,鱼虾干即风味大变。经菜油炒制,鲜香中夹杂着一股稍臭的烟气,氤氲在空中,屋里屋外刺激着人的鼻息。即便如此,下起饭来却不打一点折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香中带臭的鱼虾干,吃起来味蕾却异常受用。这别样风味的佳肴,令你或会叫道:“妈,有饭没,我还要一碗!”

农家人因此常常自嘲道:这真是,臭鱼烂虾,下饭的冤家。

时至今日,生活条件改善,“阵鱼”的人已很少见了。但参鱼作为“下饭的冤家”主力军,仍极受本地人的青睐。这缘于参鱼在赣北大地,江河湖泊,处处可以捕获,四季不落,是一种最常见的野生鱼种。如今,不少市民以“钓参鱼”为乐,作为特别的休闲方式。

参鱼学名叫鲦鱼、鯵鲦,本地也叫餐条、白条。正如名字形容的,参鱼一条一条的,就像细棍儿挺立,没有肥壮的另类。多半粗不过手指,长不过一掌。参鱼虽身形纤细,泳技却十分了得,在水里抢食迅捷凶猛。争抢中,有时接二连三跳离水面,闪耀出一片片银光。

其实,千余年前,参鱼在九江就名声不凡,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水浒传》里,水上高手张顺就是地道的浔阳人,绰号被叫做“浪里白条”。两者在水中灵动而技艺高超的特质,还是相当契合。参鱼貌似寻常,脾性可不寻常,颇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范。自在惯了的它们,一旦被捕,离开生于斯养于斯的水体,便剧烈挣扎,腾挪跳跃。将其置于水盆或池子伺候着,也很难养活。总是几分钟即慷慨赴死,不愿束手就擒。

或许,正是参鱼视自由为尊严,以自我为中心,宁死不从的这种秉性,避免了被人类驯化养殖的命运。在养殖的家鱼一片的菜场中,其貌不扬的参鱼,野性始终如一,显得尤为可贵。它因此吸引到越吃越刁的市民们的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今,九江本地人最流行的烹制参鱼的两种方法,一是如上文,用参鱼和着干椒、姜、蒜炒制,喷醋调味,又快味又好,确实是佐餐下饭的良品。只是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晒鱼虾干作常年储备。妻子买来参鱼后,清洗干净,用盐和黄酒稍稍腌制,置于太阳下暴晒。一天左右,即可晒至“潮巴干”。用手捏捏参鱼,不干不湿,或当天享用,或置于冰箱冷冻室封藏分几天烹制。这样烹制的参鱼,口感硬中带软,避免了腌制过久带来的危害,更适合当代人的养生需求。另一种做法现也比较风行,即将新鲜参鱼裹上面粉糊,用油炸至微焦即滤油出锅。稍冷后端上桌,蘸上各式酱料吃。尝一尝,口感酥脆,外焦里嫩,坚硬的鱼骨也可轻易嚼碎。和骨吞渣,鱼肉鱼骨一起下肚,对补充钙质大有裨益。

妻子每每做了参鱼,家里就充溢着轻松活跃的气氛。全家人一起共享这看似微不足道却非常原生态的美食,感到平凡的生活满富烟火气,能过得十分康健,又有滋有味。

下饭的冤家,何其妙哉的一道家常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