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明
真正的诗人,必然是一个留意于日常生活、咀嚼着存在真意的有心人,他常常有感于世间的物事人情与风云变幻,内心时时生发情绪的涟漪,大脑中始终回旋着对于宇宙人生的深切感知。于是,借助语言的形式,他将这情绪的涟漪和人生的领悟录写下来,由此成就了如许闪着色彩和光亮的翡翠诗歌。而日常生活和生命存在,哪一种事物不是如海洋一般辽阔,有心有意的诗人,就要敢于做“独自面对大海”的人,在他眼里,每一次潮汐、每一朵浪花,都会幻化出美丽的诗行,都值得回味和留存。在我看来,诗人何海波正是一位颇有个性的“独自面对大海”的人,他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世界有着精彩的发现,从比喻的角度来说,他的每一首诗,也许都可视为“大海”抒情诗。
《独自面对大海》正是何海波写下的最为打动我的一首诗,全诗为:“我保证,不会发出尖叫/这样会吵扰到/海螺、贝壳、珊瑚、鸥鸟/和漂泊的汽笛,也会吵扰到/蔚蓝、壮观,与辽阔/就让这一切原封不动,陪着大海吧//如果我要走/必将悄悄走/像沙滩上的脚印,那样/被扑过来的海浪/带去苦涩的汪洋/也要,保持住内心的平静”,面对“蔚蓝、壮观,与辽阔”的海洋,诗人极力抑制心灵的躁动,尽量“保持住内心的平静”,并做出坚定的保证:不会发出尖叫。这种出乎寻常的表现,昭示的是他人生的成熟和遇事的冷静,这种成熟和冷静,确保了他与大海之间所持有的合理而有效的距离,因为适切距离的存在,他才可能更理性地审视大海,更客观地评价和阐释大海,也能更准确地找到人与大海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从大海之中真正了悟生命存在的真意,切实发现宇宙人生的某些奥秘。
纵观中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大海已然构成了我们面对大千世界时一个赫然的隐喻物象,很多诗人在书写对自我与世界的精神理解与生命感知时,都找到了“海”这个特定的意象,都会借用海洋意象来鉴照出某些富有深意的思想感情来。当代诗人朱刚出版了一本新诗集,书名就叫《我身上的海》,诗集中同名的诗歌这样写道:“是的,只有撞击过/才满足,只有粉碎了才折返。/从不真的要一块土地,一个名字,/一座岸——虽已不能经常地听见/身上的海,但我知道它还在。”是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片海,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到它的存在,除非你是诗人。沃尔科特《在海滨》以这样的句子收束:“只有海滨的阳光保持原样/对一位海滩上的老人来说,波浪已不是新闻。”面对真实的大海,诗人也许感慨万千,思绪纷杂,但他并没有用铺张的话语大肆抒情,而是用如此素朴和平静的言辞淡然写来,个中深意却是耐人寻味的。不管是现实的海,还是隐喻意义上的海,在诗人笔下都被反复地书写,而其中流溢出的对于世界的发现和对于人生的折射,都是饱含丰厚意蕴,值得我们用心品味的。因此,从“大海”视角来解读诗人何海波的诗歌表达,我认为是可以得出许多精彩和有价值的结论的。
作为一个能“独自面对大海”的诗人,何海波对外在世界必定有着不俗的理解与发现,因为外在世界本来就是一片汪洋的大海,它时刻期待着有心人去用心地读解它、懂得它。我们面对的外在客观世界,一花一草、一风一雨,无不闪烁着神秘的光泽,流露着诱人的气息,携带着耐人寻味的深意。面对花朵,诗人吟唱道:“一朵花,开在山坡上/像一个人走在人群中//一朵花的身边有草、灌木和别的花/她并不孤独//一朵花,向着春天开放/三只蜜蜂飞过来,嗡嗡地歌唱//人群中,我与很多人同向而行/有的一起并肩走了很久//也有很多人迎面走过来/我们擦肩而过//我不知道他们姓什名谁/他们也不知道我叫张三,还是李四//我们却都像一朵花,那样/慢慢凋零”(《一朵花》),从花朵的开落之中看到了人的从盛而衰,这是诗人真实的内心体验。仰视夜空中行走的月亮,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喜欢看,山梁上的月亮/有时一个人看/有时三两好友一起看/月亮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老实/一生都在遵从自然法则/该圆的时候圆,该缺的时候缺/无论圆和缺,都像莲/洁身自好,保持着与生俱来的品质/也像在月光里采莲藕的人/老实巴交,只知道埋头挖藕/一辈子都在顺从命运安排/想到这些,我会忍不住抽泣/但不会流下眼泪/在山梁上行走的月亮,慈眉善目/像是我的一颗泪滴/坚强着,不从山梁上滑落下来”(《月亮,行走在山梁上》)。在诗人眼里,月亮是一个“一生都在遵从自然法则”的老实人,与那些“一辈子都在顺从命运安排”的老实巴交的庄户人极为相似,正是基于如此的理解之同情,看到山梁上行走的月亮,诗人不自觉联想到“一颗泪滴”,这样的比喻是贴切自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一个善于“独自面对大海”的诗人,不仅对外在世界有着独到的观察和领会,对于内在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的人文世界,也必定会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理解与认知。因为我所谓的“独自面对大海”的人,即是指那些善于细致观察、钟情于独立思考的人,指那些无论面对客观世界,还是面对主观生命,都不乏真知灼见的人。何海波正是如此之人,他对世界之观察领悟独具慧眼慧心,对人文世界和人伦情感的体味与表现也时常显露着过人的深切和独到之处。他对乡土的记忆是深刻的:“我默默地爱着这段乡间土路/我的青春,从这头出发/在那头成熟//土路由西向东,正好十里/十里,足够圆梦,也足够梦碎/走过去便是山外//土路上的每一块石头/都硌脚。每一步/都是一种洗礼//多少年过去了,我的痛/一直静静的,像列队两旁的草木/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痛,一直是静静的》),这种以痛感写爱感的示爱方式,有效彰显了诗人深藏着的刻骨铭心的爱乡情结。对于亲情,诗人也有着丰富的体味,也用诗歌的形式,从不同的向度上加以了阐述。如《清明祭》一诗:“乌云越积越厚/像人,积攒着悲伤//一只鸟飞过树梢/没有跌落一声悲鸣//故乡的田野绿得热烈/绿得有些残缺//如果能把父亲和他的牛/复制粘贴进去//这片田野/又是一幅人勤春早的景象”,对于每个人来说,亲人离去的痛楚,一定是时刻都在烧灼人心的,但诗人没有以呼天抢地的方式来倾诉这种莫大的哀愁,而是于一个特殊的时日,想起亲人在世时的春耕图景,让一抹生活的暖色,照亮有些凄冷的日子,让现实人生,生发出更多的希望和温煦。但从诗句之中,我们仍然清晰地感知到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对于那种电光火石一样的爱情,何海波的理解和诠释也是很有特色的,在《真正的爱不在情人节》一诗中,诗人将情绪的散发之点立于情人节这特殊的时间符号上,先是从否定的角度上表达自己的爱情理解:“真正的爱,不在情人节/不在七夕/不在仙女湖/情人节没有柴米油盐/七夕也没有柴米油盐/仙女湖也没有//情人节只有艳丽的玫瑰和短暂的激情/七夕只有鹊桥,没有长相厮守/仙女湖里的仙女对哥只是个传说/有的,是在水里衣食无忧/硕大的青鱼、草鱼、鲤鱼和翘嘴/以及来了又去的游人”,接着,诗人又正面的角度来陈述何为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她在田间地头躬脊而行/抑或在一座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奔奔波波,忙忙碌碌/然后,用柴米油盐把三百六十五天/烹饪得有滋有味/既填饱亲人和自己的肚子/也养育儿女长大成人”,这样从一正一反两个不同角度上对爱情的言说,立体化地呈现了诗人所秉持的那种质朴而伟大的爱情观。
何海波是一个懂得爱之真谛、心中怀有大爱的诗人,他的诗歌中满是对爱的书写和传达,而且很有趣的是,诗人表达内心炽烈之爱的时候,常常将自我之爱的书写与大河、大海等意象连在一起。在《我想》一诗中,诗人陈述了内心的不少示爱的心愿,而在他看来,最能显示深切爱意的方式就是“还是去做纤夫吧/在离爱最近的那条著名的大河边/把离愁别绪搓成纤绳/把痛,深深勒进骨头里/喊着号子,拉船/让岸边枝桠上一只傻傻的鸟流两行泪”,不仅如此,为了爱,他还甘心做一个渔夫:
这咸味的水叫海水
这讳莫如深的水叫海水
这与天空紧紧咬合的水叫海水
它的辽阔,没有边际
它的壮观,铺天盖地
金色的银色的沙滩
还有,大大小小的贝壳
被遗弃在岸上
这些来自大海深处的事物
还没来得及脱胎换骨
就已死亡
海风扑过来掠过去
海浪打过来,又退回大海
结局,毫无悬念
失败者最大的失败,不是
输给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
而帆,顺利折返海港
椰树最终长成椰林
途中历经磨难和凶险
礁石,自始至终昂着头
无所畏惧。它们因此赢得
半世沧桑,半世赞叹
珊瑚红遍海底,天使般的脸庞
鱼群统治汪洋,自由自在的流浪者
海鸥是只不死鸟,它一振翅
海天一色都是它的
船在海的深处,船比海辽阔
爱在海的深处,爱比海辽阔
海在海的深处,海比海辽阔
我在海的深处,我比海辽阔
如果要选择,我只想做渔夫
每天出海捕鱼。风里浪里
让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一辈子,前方只有海
这首题为《为爱,我只想做渔夫》的诗歌,集中体现了诗人何海波心中之大爱和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善于“独自面对大海”的诗人对于大海和大海般辽阔的爱意的深沉理解与艺术化敞现。我坚信,善于“独自面对大海”的诗人何海波,他的诗情,一定会始终如大海般汹涌澎湃,无止无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