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秀
初秋,我们一行五人慕名驱车前往洋江镇太源村。抵达洋江集镇的路口,右拐向北,沿途杨溪路,途经礼台小学,再右拐朝东穿过台上村,便抵达太源村。柏树下,一块石头刻着红色的字迹“太源”。车顺水泥路上一跛,在一小坪上停下,下车后“黄氏宗祠”映入眼帘,石屋、石墙、石阶、石板路,仿佛走进了一个用石头垒成的世界。一路向上仰望,满目的石墙、石阶、石板路弯弯曲曲,随高就低,不施斧凿,这一切都在诉说着太源这个古村落的沧桑和神秘……
秋风瑟瑟,枝叶飘零。在秋色里,在秋风中,我们来到太源,感觉这是一个江南一带极具地理特色的村庄。整个村庄依山而建,顺势而上。古村原生态,建筑选用原汁原味的材料,夯土城墙,楠木立柱,采竹为筋,青石筑路,风格简洁朴素,与大自然融入一体,流年之中,形成了鳞次栉比,古朴壮观的古建群,体现出独特的意境美、画境美、雄浑美、气势美。站在黄氏宗祠门口,举目远眺,苍穹之下,淡淡薄雾朦胧着视野,此时的太源,晕染在无边无际的秋韵里。初秋的风,金色的风,旋起叶片,渲染的万山红遍,渲染的如梦似幻。秋风,炽热的风,多情的风,轻轻抚摸着树上的枝叶,叶片随风摇曳,不时露出娇羞的红颜。
太源村是洋江镇近三千多黄姓人口的发源地。有当地《太源黄氏族谱》记载,洋江黄姓自元泰定五年(1328年)自建溪(今杨桥建陂)徒此,距今已有690年的历史。据记载,黄姓祖上臻元公来到此地,见此地四面环山,山泉清澈,古木参天,遂动了定居于此的念想。
太源村此地为“小瓦岗”,寓意此地乘高居险、易守难攻之地。我们一路踩着青石石板阶梯致上,到达“黄氏宗祠”,坐东朝西,雕梁悬栋,宗祠是楠木立柱,气势恢弘,彰显着太源的兴盛。此地,有一处天然屏障——南岫山。南岫山海拔318米,是洋江境内的最高峰。南岫山,因山顶常年水雾缭绕,云蒸霞蔚,常出现“白云出岫”景观而得名。站在山的最高峰上南岫和下南岫,视野极其开阔。“双狮耸翠、江天远照、玉砌迎风、叠石遗迹、叠嶂晴岚、半亭高眺、虬松引道、岩云应雨”——不用说这些古南岫八景里那一帧一频的诗情画意,就是一座青石垒起的村庄寨,也是以让久居闹市的我们心驰神往。
走进黄氏宗祠,映入眼帘高悬在正堂里的堂号——孰睦堂。前后二晋的祠堂,砖木结构,两侧是清水墙,六根粗大的顶梁柱屹立在两头,正堂高出前厅二尺,上下错层的方式,既顺应了地形地势,也凸显了正堂的中心位置。正堂前是一口集天之雨露,聚地之灵气的天井,石缝里的小草生机盎然,平添了一堂的活力。正堂的立柱之间设有一道镂空花隔,有如点睛之笔,既突出了下面这块“孰睦堂”的堂号,也彰显了前面神龛侈严肃庄严。太源古村以古老的黄氏宗祠为中心,按坐落的房屋和建造的年代历史散布,大体分为南北二个局部。宗祠的南半侧,全都是土木和砖瓦构造的村舍,这些青石土屋就是古村的特征所在。从村口的山脚下到宗祠为北半局部,房屋修建的年代就表现为新旧整齐。如此这般由南向北,由山腰至山脚的村舍散布和修建方式的变化,就将太源村历史开展的头绪,明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秋日的太源古村,小溪流水哗哗,屋舍、古树倒映其中——自然环境优美。随行的一朋友是当地人,见多识广,说话幽默调侃,路过一片柚子树,硕果累累,摘几个让我们解解馋,家乡的土味浓浓。当我们穿过一片竹林,看到一栋栋老宅,青砖透着斑驳的颜色,墙基下悄然攀爬而上的青藤,肆意穿越在围栏间`,焕发出勃然活力。老宅正厅的门栅曾经不见了踪影,靠南面的两间房,虽然保管着原有的木构造,但仅存只是几块零散的木板,几根光秃的房梁。而北侧的外墙,本来的木质构造,在很早以前就曾经全体翻修成为了土坯墙体,这迥然不同的土木混搭方式,记载着这栋老宅变迁的沧桑。沿着青石路往前走,家家门口挂着十分熟悉的农作物:干大蒜、干葫芦、干红辣椒、干玉米。居住在此的老乡基本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住黄氏宗祠旁左边的黄大爷跟我们说,这是乾隆时期的建筑,圆门斗拱、朱漆大梁,精致至致;墙体用青砖砌成,屋顶是灰瓦盖面,雕花砖修饰的屋檐,处处散发清韵古味……听了他的讲解,我们恍如醍醐灌顶,思绪也随他的话声,在太源古村的历史记忆中不断绵延着。
一个古村落就是一部历史、一方传统、一种文化。半天的太源古村游,尽管时间很短;但太源古村的老树、老宗祠、老角楼、老水井;涓涓溪流,人景交融的乡村古韵,以及邂逅着宁静的时光、田野清新的空气,那情那景,充满诗意,心情愉悦,激情飞,何等惬意!
太源的黄氏宗祠部落古村,是先人留给太源村的宝藏,后人有责任修缮好、保护好、传承下去;保护和发展好古村迫在眉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