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同心促发展科技谱新篇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新余日报
-->

文/图钟秀娟付红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庆之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经历了艰辛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近年来,新余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提升我市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

强化党建引领

锻造高素质科技队伍

抓实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统领地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锤炼党员领导干部过硬政治能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方式方法,丰富组织生活,以红色主题教育厚培党员干部红色底色,先后组织党员干部赴仰天岗、九龙山乡、罗坊会议纪念馆、井冈山等地开展“红色走读”,聆听革命先辈事迹,赓续红色血脉。以科技特色党课推进机关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开展“科技新课堂·党课心分享”活动,结合科技工作实际,赋予党课新的教育内涵,党员干部讲党课8次、公开课4次。以红歌歌咏比赛增强党员干部爱党爱国热情,成功举办全市科技系统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激励全市科技系统党员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激昂的斗志,推动全市科技事业再创新辉煌!

打造党建特色品牌。打造“党建+帮扶”科技品牌,创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技服务零距离”实践活动,举办科技业务专场培训会5场,5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加培训。开展“仙女湖夜话”活动2期,邀请10家企业参加,帮助解决问题10个,办结率100%。打造“党建+工建”爱心品牌,建设公益性托管“爱心绿岛”服务阵地,组织开展红色教育、环保知识教育、青少年法治讲座及外教现场互动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工会组织活力。打造“党建+乡村振兴”服务品牌,举办两期“乡村振兴”科技培训班,帮助解决农业种植关键难题,发挥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引领作用;开展省科技特派员“千百万”帮扶行动,全市报批认定省科技特派员29人、团队1个,持续壮大科技服务队伍;联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送科技下乡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册(份),制作宣传海报、展板50余种,播放科普视频100余分钟,营造浓厚科技宣传氛围。

锤炼过硬干部队伍。出台市科技局“制度规矩执行年”工作方案,制定个性化学习清单41项,组织开展制度规矩专题学习5次。狠抓岗位廉能风险,认真梳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有针对性制定岗位廉能风险防控措施,有效规避廉能风险。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馆、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警示党员干部常怀警戒之心,严格依法依规履职尽责。强化日常监督检查,严肃工作纪律,提升机关效能,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坚持以强有力的问责,让党员领导干部受到触动和警示,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精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勤政廉洁、为民服务的科技干部队伍。

聚焦主责主业

优化高水平科技服务

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新型工业强市。始终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驱动“3315”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新余市关键重点科技创新技术“揭榜挂帅”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通过实施产业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聚焦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打造特色产业高地。紧紧围绕钢铁、新能源、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世界首个旋式铸造单晶炉研制成功,高品质稀土钢、固态锂离子电池、退役三元锂清洁回收利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5G+数字工厂、5G智慧消防等项目落地,持续释放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全球锂电高地、全国高品质稀土钢研发生产基地集群效应凸显。

聚焦创新科技融合发展,打造协同发展平台。大力培育创新群体和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重点、科技项目为载体,大力推动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用相结合。近年来,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新钢、赣锋等企业与中科院青海盐湖所、中科院宁波所、中南大学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促成签订各类产学研合作协议近300个,打造“项目+团队”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

聚焦科技服务能力提升,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近年来,我市以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在全省率先开展“科贷通”,累计为我市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担保融资近4亿元;深入开展“科技服务零距离”“仙女湖夜话”等活动,对接企业创新需求,提供精准科技服务。通过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市科技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凝聚初心合力

驱动高质量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我市已连续5年位列全省科技创新监测评价前三位,2019、2020年度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二位,仅次于南昌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同比提高4.08个百分点。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33%,居全省第二。全市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居全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强度居全省前列。每万人口拥有研发人员数、产学研投入强度均居全省前列。

科技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全市现有研发平台152家,其中省级以上43家;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星创空间、众创空间各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48家增长到2020年200家,年均实现30%以上增长;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3家,新增瞪羚企业和潜在瞪羚企业7家,居四小市第一。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凸显。2020年我市完成全国技术市场合同额10.84亿,较上年增长43.88%。首次开展网上技术交易补助申报工作,完成登记金额3511.33万元,列全省第三,在2020年度全省营商环境部门评此项分值满分。近五年登记省级科技成果216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科技奖项23项,居全省前列。我市共有12家单位和个人荣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站在新起点,领航新征程,全市科技工作队伍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使命担当,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大力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科技创新“12345”工程,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构建区域性创新发展高地,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