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朋
南安乡哲山古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是注重以儒家格言睿语及吉祥单字装饰古建筑梁枋的古村,6月19日,我再一次来到哲山古村。该村山环水绕、郁郁葱葱。得山川灵淑之气之所钟,聚居此地的胡姓村民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由湖南长沙迁居大里,自始迁祖顺瞻公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大里(又称蔡里)卜居此地之后,英才辈出,代产名贤,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达到鼎盛。村落占地及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处于丘陵地带,后高前低,即南高北低,传统建设主要是依地势而建,朝向座南朝北,依山傍水而建,南面为丘陵山岗,南安江由西向东流经哲山村。
一下车我们就被成排的古屋所吸引,斑剥的古墙散发着历史的信息,砖缝间的小草昭示着它那依然崛犟的生命力!我们在四通八达的巷道中穿棱,在文韵悠悠的古屋中寻访、拍摄。众所周知,中西文化趣味不同,反映到建筑上也截然不同,西方代表性建筑是刺向天穹、遥望星空的,突出的是宗教的理性,建筑材料多用理性而冰冷的石头,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俯向大地的,有一种大地情结,主要使用的是大地养育的温暖有生命力的木材。中国传统建筑一般不以单个突出,而是有一种平面延展的群体性。“群”的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显著的特点,而在新余古建筑中,最具有群体性、规模性的建筑群,以水北黄坑、南安哲山和罗坊下寸最为突出。
哲山古村落至今仍是人丁兴旺的有灵魂的村落,依托清代中晚期新余与新干的重要枢纽,哲山留下了耕读传家的传统和讲求诚信的儒商文化,这里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花鼓戏等传统表演艺术和祭祖、庙会等岁时节令民俗,保留着手工制糖、织棉布等传统技艺。多年来,胡姓族人一直秉承着先祖留下来的为人之道、经商之道、从政之道的家训;每隔30年必修族谱,以联络宗亲,记录历史,共谋发展大业,以圆富裕安康之梦。从哲山村古村落建筑整体风貌来看,少数是正门为木板壁夹槅扇门的建筑,一般是明清时期建筑。多数的且典型的建筑是四面筑墙、正门为砖石门框的合院式建筑,这些建筑大约建于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哲山古村落建筑排列整齐,以宗祠为中心,向两侧及后面串联成整体,有的共墙相连,有的小巷分隔,前后错落有致,远看有一种美妙的天际线。
从建筑外观上看,哲山古村落合院式民居四面以砖墙围合,墙体以青砖采用“有眠空斗墙”的砌法砌成,由于平砌为眠,这种砌法是平、立交替砌筑的空斗墙,由于四面筑墙,方方正正,其实为合院式建筑,有点像“一颗印”式民居建筑,特别是它的正面墙体更加厚实。整个房屋正面的立面呈“凹”字形,正面左右各有一堵一字形檐墙,两堵一字形檐墙如汉字中的笔画“撇”和“捺”,墙体两端的鹅头背向飞翘,从而给一字形檐墙带来了动感和美感!
这种“凹”字形墙体,中间凹下一截,凹口就处于房屋正面的正中,凹口之下便是石框的大门,大门不宽,仅能并排站下两个半人到三个人。有的民居正面大门上还嵌有字牌,但字迹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认。这种民居还设有后门,后门不在中心位置,偏离房屋的中心线。
印象深刻的有“胡有根宅”。该宅门额中间是门额为三开光绝对均齐式单独纹样,门额中间是扇面形鹿纹开光透雕(也叫透空雕、漏雕)图案,门额之下有两扇门扇,这两个门扇的上绦环板皆为草龙捧寿纹,两个门扇的槅心皆为双排金钱如意纹直棂窗,两排直棂之间各嵌有两朵花形结子,槅心的四个边框皆为卷草纹,框架四角各饰有一朵宝相花。两个门扇的下绦环板皆为缠枝花卉纹。再看大门的内侧,门楣朝下的一面的附件上,雕有卷草太极图纹样,具体来说是中间雕有呈阴阳鱼造型的太极图,人进门时只要略微抬头就可以看到,太极图两边是卷草纹。哲山人使用太极图是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的。这是因为中西趣味迥异,与十字架为西方文化的标志不同,太极图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十字架是四面扩展的,是向外扩张的。太极图是圆的,是和谐的,是阴阳互动的,也充满内生动力的,反映了中国人阴阳互动、圆融和谐的生命追求。
当你进门之后,就会发现木质枋额上雕有朱熹榜书体的“芝兰其室”四个大字。“芝兰其室”前面还有“金玉其心”其原典出自唐·元希声《赠皇甫侍御赴都八首其八》,原诗为:“金石其心,芝兰其室。言语方间,音徽自溢。肃子风威,严子霜质。赠言岁暮,以保贞吉。”“芝兰其室”的意思是说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就随着好了,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这反映了哲山村民的道德追求。
“胡有根宅”穿枋或横披上刻有“家”“恩”等行楷大字,“正大光明”宅民居还有“和”字木雕开光装饰,寄托着房屋建造者或居住者的信念和追求。
“和”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人民打造人类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传统中国人追求天地之和、华夷之和,在尊重各自特性下强调“和而不同”。“家”也是中国人的避风港湾,中国人重血缘重亲情,自古以来强调的就是“家国一体”之下的阖家团圆,中国人的家庭成员体系及称谓的完美是无与伦比的,祖宗十八代及九族五服的礼数和称谓有条不紊,这在西方人中是不可想象。“恩”则反映了传统中国人的敬畏之心和报恩理念,中国人强调恩怨分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传统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孝本位的社会,儒家强调孝养父母,父母去世,子女必报三年之孝,因为小孩生下来三年之后才免于父母之怀。佛教中国化之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也强调报“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等四重恩,甚至出现了《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等诸经典。很多人在盂兰盆节为父母设斋超度。“恩”的理念深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使中华民族成为温良敦厚的民族。
该宅边厢扇门雕饰华美,门上端的枋板上雕有“春”字,上绦环板为草龙捧寿纹,格心为拐子龙纹方形花草兼蝙蝠纹开光图案。该宅中堂通往后堂的两个边门,皆饰有鸡(几)腿罩,花罩图案为冰梅纹拱卫下的扇面形开光图案。这里还有一张民国时的架子床,床的裙板上雕有寿字。
哲山村还有一栋有藻井的古屋,前面的槅扇门窗饰有美丽的冰梅纹透雕图案,顶端为卷棚顶,可惜破损严重,龙骨裸露,后堂的斗八藻井除了采光外,还昭示了它的价值,因为藻井代表上天,在天人合一的中国人的观念中,有藻井的古屋其规制必然高于一般的古屋。
这里还有一些残破古屋,其门窗上绦环板的忍冬纹雕刻显示了它那犹如纹饰一样忍冬不谢的生命力!这里遍地是宝,我们无意俯头一看,就发现沟渠之上铺的石板竟然是满布文字的碑刻,有的直接可以看到文字,有的翻过碑身也一样充满着文字。
通过对古村的观察,我们发现仅仅是挂牌保护、不准动土、不准任何行动是远远不够的,应投入专项资金进行抢救和保护,聘请有资质的古建维修队伍予以修复才行,古建筑在保护和修缮中特别是要注意对槅扇和花板的保护,不能让古建筑在修复后槅扇与花板变得面目全非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