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生
最近,中央电视总台热播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看后热泪盈眶,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彭德怀的形象深深的刻在脑海的沟回,这位“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指挥部队进行艰苦卓绝的五大战役,把侵朝军队赶回三八线以南。这部电视剧是一首全景式谱写国家英雄的史诗,我记得《苦难辉煌》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那些牺牲的志愿军战士,还有多少未完的心愿,未竟的壮志,未付的韶华和深情,他们付出的生命叫人心碎,他们的身后,是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是一条血脉的失续。但是,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灿烂化身,这尊最可爱的英雄群像,挺立最前面的便是彭大将军,这位一身傲骨、敢于直言的人,这位两个弟弟被杀,结发妻子被迫远嫁他乡,侄儿侄女流浪失所的人,这位“苦命”的人。在春节即将来临的时候,观看展示他人生风采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蓦然想起他写的一篇短文《讨米》,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一代伟人的童年生活,令人感叹唏嘘,那些过年的往事,对于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人来说,似乎十分遥远,不可置信,又仿佛是梦,不可捉摸,但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还是将《讨米》的全文录下:
我满十岁时,一切生计全断。正月初一,邻近富豪家喜炮连天,我家无粒米下锅,帯着二弟,第一次去当叫化子。讨到油麻滩陈姓教书老先生家,他问我们是否招财童子,我说,是叫化子,我弟(彭金华)即答是的,给了他半碗饭、一小片肉。我兄弟俩至黄昏才回家,还没有讨到两升米,我已饿昏了,进门就倒在地下。我二弟说,哥哥今天一点东西都没有吃。祖母煮了一点青菜汤给我喝了。
正月初一日算过去了,初二日又怎样办呢!祖母说:“我们四个人都出去讨米。”我立在门槛上,我不愿去,讨米受人欺侮。祖母说,不去怎样办!昨天我要去,你又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寒风凛冽,雪花横飄,她,年过七十的老太婆,白发苍苍,一双小脚,带着两个孙孙(我三弟还不到四岁),拄着棍子,一步一扭地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样难过。他们走远了,我拿着柴刀上山去砍柴,卖了十文钱,兑了一小包盐。砍柴时发现枯树蔸上一大堆寒菌,拣回来煮了一锅,我和父亲、伯祖父先吃了一些。祖母他们黄昏才回来,讨了一袋饭,还有三升米,祖母把饭倒在菌汤内,叫伯母、父亲和我吃。我不肯吃,祖母哭了,说:“讨回来的饭,你又不吃,有吃大家活,没有吃的就死在一起吧!”
每一回忆至此,我就流泪,就伤心,今天还是这样。不写了!
这就是一位开国元勋童年过年的刻骨夹髓的记忆,那些欲罢不能的纷杂琐屑的往事,那些万箭穿心的生活历程,那些欲哭无泪或情感无声崩塌的桩桩件件,都曾经历过。他用点点心血作为来路上的证词,那个苦涩、坚硬的童年,忍辱、迷茫的童年,使他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疾苦,于是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一生为人民鼓与呼,有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民情怀,有了“我死后,将我的骨灰埋在地下,上面种上果树,骨灰可做肥料”的无私境界,有了“也许真理在你那边”的盖棺定论……
不堪回首的童年的艰辛,令彭大将军对小孩,对祖国的未来分外爱护。他与夫人浦安修婚后没有生育,他把两个弟弟的儿女彭梅魁、彭刚等姐弟六人视如己出,还认左权烈士之女左太北为养女,视黄公略烈士之女黄岁新为半个女儿,疼爱呵护任弼时之子任远远和陈毅安烈士之子陈晃明等,解放后,他对战争年代出生的,被父母寄养他乡的孩子想方设法去寻找。他曾对子女们讲,你们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出生才十天。在他指挥的“百团大战”中,一位八路军母亲走向战场,面对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朦胧的眼睛来看世界的女儿,临走时抱着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在这生离死别之际,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落到了小女儿的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
彭大将军虽然是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统帅,但是,关心照顾孩子,却细腻得很,完全是一位慈爱的父亲,甚至可以与任何一位母亲媲美。他曾经指着彭梅魁介绍给别人:“这是我的大侄女,我的女儿,我的同志。”“侄女”是辈分的称呼,“女儿”是亲情的体现,“同志”是志同道合。为了更好地照顾左太北,他从生活上入手,教育她按时吃饭,不挑食,不睡懒觉,并陪她一起晨练,最喜欢看着左太北吃饭,看见她吃的津津有味,特别高兴。每当除夕,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夜饭,他会一个一个地为孩子们夹菜,即使在困难时期,宁愿自己少吃少喝,也不让孩子们饿肚子。在他住过的吴家花园,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发现附近居民的一个小姑娘,一直用一块破布包着书上学。出身贫寒的他推测这一定是家里生活困难,没钱给她买书包。经了解,情况果然如此。他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能使孩子安心学习,彭德怀想给她一些帮助,但又怕孩子不接受,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他便有意接触这个孩子,常在路边和小姑娘谈学习谈理想,引导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姑娘因此也十分喜爱这位关心自己的慈祥老伯,相处时间长了,他与小姑娘建立了纯洁的友谊,临近过年了,他高兴地领着孩子上商店,给她买了崭新的书包和钢笔。这是何等的细致入微、慈母心肠啊!
《跨过鸭绿江》主要以惨烈的战争场面为主,但彭德怀的形象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令人可亲可爱可敬。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中,发生了一件真实的事件,在一次外出观察地形时,发现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搂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蜷缩在山坡上的一堆谷草中“呜呜”直哭,他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与二弟大年初一“讨米”的情景。通过翻译,他了解到,孩子们的爸爸参加了朝鲜人民军,妈妈带着他们逃难,被敌军打死了。他把两个孩子紧紧搂在自己怀里,厚厚的嘴唇颤抖着,眼眶含着泪花,对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在他的关怀下,孩子们被安顿在一位大娘家,以后每天黄昏的时候,她总要带着罐头、饼干,赶到大娘家来看看孩子们,过年前夕,还送去慰问品,鼓励孩子好好生活快快长大,长大后要勇敢地同侵略者斗争,努力保卫和建设美丽的家园。
《跨过鸭绿江》具有特殊意义,这部电视剧为民族注入精神能量,为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引导和栽培。”对于身处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精神发育”十分重要,他们代表祖国的未来,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育高尚的家国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少一点浮躁与浅薄,多一点血性和理性。如果感到疲惫与迷惘的时候,读一读彭德怀的《讨米》,看一看《跨过鸭绿江》,“汲取英雄们的勇气作为我们人生的养料,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颅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上游的孩子注定要漂流,而下游的孩子则注定要回溯,用心灵回望历史,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