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作协走基层行动看通洲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新余日报
-->

没有价码的菜谱

李耀耕

老人的“吃”,不可小觑

小黑板挂在墙上

如同吸人眼球的告示

一天的菜谱全了

笃定的周到细微

早中晚各有特色

荤与素合理搭配

炖与煨是主打菜

足以吊起老人的味蕾

老人的牙口

留存着岁月的印记

往昔的爆炒红烧业已过时

如今的喜好有些特殊

让老人吃好

是暖心的一句俚语

特别醒目的

是墙上的菜谱没有价位

这是值得一提的关键词

到这里过日子,开的是小灶

吃的是大锅饭,老人们

别提有多乐味。因为

诸多的爱,在此汇集

智慧农贸

——记通洲办世界村智慧农贸

丁春兰

站在通洲的一角,仰望

天空湛蓝湛蓝,朵朵白云

在观下农贸市场的头顶,飘逸着宁静

走进农贸市场,商户们笑靥如花

心情清凉一夏,空气里满是蔬果的芬芳

鸡鸭鱼肉的腥味悄悄躲藏

商户们摊位上的一把公平秤

不知削弱了多少质疑的目光换来了多少信任

那上户的商品,在公平秤上输出的二维码里

追溯着一颗颗安全的定心丸

她不是我印象中的农贸市场

她是通洲人民政府用辛勤的汗水

筑起的一颗智慧之星

她不仅走在致富路上,她还走在扶贫路上

走在新余的前端,她正闪耀着万丈光芒

在观下,

看一张保障扶贫落实情况表

灵川

在观下,看一张保障扶贫情况落实表

一颗心,仿佛已经走在了扶贫一线上

这不仅仅是一张文字和数字结合的表

那上面一定还有镶嵌在字符里的风声和雨声

还有被时光放大的脚步声,还有

每一个扶贫队员的呼吸和心跳声

细致,精确,认真,负责……

这些被每天落实的数据,多像一个个

生动的影像,行走在明亮的日光和星辰里

“刀尖”在行动

黄丽英

刀尖是棚改队的队名

刀尖是名符其实的

一千二百多家住户,一百二十多项

棚改难题,在他们手中

迎刃而解

李俊华,刀尖队的领头人

为了大厂房搬迁顺利

磨破了嘴皮,一次次深入到

每个家庭,他密集的脚步

胜过秋天的雨点

刀尖是坚韧的,也是柔情的

他们的队列里

有风雨中的温暖

也有老人感激的眼光

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

刀尖队员的身影

刀尖队

棚改队伍中的一把尖刀

李俊华就是这把尖刀中的刀尖

读通洲,要用新时代的力量

涂琳

三面环水。开阔地

八百年古桥通五洲济四海

承载着穿越古今的风流

城乡融合的汽笛轰鸣

吮吸孔目江袁河交汇的乳汁

像母亲怀里的婴儿

伸出柔软的舌头在关爱里

感受时代的幸福变迁

文明的呼啸扑面而来

催熟袁河南岸的庄稼

催生出第一个智慧菜场、农村社区

也催化出生态新城、民营医院

通洲速度从不拐弯,凝聚着

高度的渴望,笔直的同心

浇灌出一朵朵建筑之花

繁密着一条条交通经纬线

永恒鼓足纵横天下的派头

通济古桥与二桥对角吹起喇叭

响起通达四方的咏叹调

连接出城市最强动脉的中轴

读通洲,要用新时代的力量

就像感受一马平川的春风

送别杂草丛中沉沦的尘埃

在胸口肆意的抚摸热烈的涤荡

就像在桥下物流园车水马龙里

沐浴阳光,谈上海的女儿读大学

幸福地仰望三层高的宋氏祠堂

回忆水上酒家,与老同学悠远地叙旧

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刘春梅

大概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都觉得烟火是多么的

脏,乱,差,苦不堪言

让人不敢靠近

不愿投身其中,要绕道而行

然而如果我为你建造一个

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那里公平称称出老百姓的良心

检测让食品安全有保障

环境干净,卫生,井然有序

你徜徉其中

那些蔬菜水果肉类蛋类

柴米油盐被摆放的井井有条

你想像今天又要为家人

做上一桌的美食

想像他们品尝到美食时脸上的笑容

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意象中的村庄

丁愈峰

额头的汗滴是咸苦的

用它浇灌自强的种子却很甘美

通洲人用双手拨开云雾

意象中的村庄

走出了缠绕在心里的陈旧思维

通洲有意化作“桥”

何小红

我见过很多桥,也见过形形色色的桥,但在一个面积不算大的地方,能见到众多的桥,还是在渝水区通洲办。

通洲办事处位于新余市城区新欣南大道,东临高新开发区水西镇、南靠渝水区珠珊镇、西接渝水区仙来办、南邻城南街道办、北依浙赣铁路,辖观下、桥下、西合、垱下、石洲、云洲、严家渡7个管理处和通济社区,区域面积仅14.5平方公里,但其地理位置却十分优越。两条河流孔目江与袁河在此相接,两条主干道新欣大道与抱石大道在此交错。正因如此,“桥”便成了通洲办这块风水宝地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并为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高速路口沿着新欣大道往南进入通洲办,首先就有一座铁路桥会进入我们的视线,虽然我们在桥下通过,会感觉这桥太简陋或寒碜,甚至于暗然,但她却是一座桥的存在,浙赣铁路打此而过,她让南来北往的乘客见证着通洲办的变迁历史。

看看通济桥与通济二桥吧,她们的截然不同,把通洲办的历史形象记录得是多么生动鲜明!一座班驳并把沧桑映在水光里的通济桥,极普通,极古老,她像一本泛黄且破旧不堪的书,每一个打此经过的人,似乎都可读出她的过往历史。而那通济二桥,就在老通济桥的身旁,她让新欣大道得以平坦跨越孔目江。一般人不从侧面仔细看,还看不出这通济二桥的存在,要是从桥上乘车而过,人们更感觉不到这桥的存在,她的宽阔与平坦,让车来车往迅捷舒适、畅通自由,丝毫感觉不到有颠簸或颤动,这是老通济桥无法相比的,这就是古老与现代桥梁的差异。

过了通济二桥,沿新欣大道继续往南行三四百米处,就是雄伟壮观的新余大桥了。现在的新余大桥完全是从老新余大桥变身而来,是一座现代化大桥。这桥的跨度也有三四百米,她跨过袁河,与河两岸的道路交错相接,极大方便了从各个方向呼啸而来的车辆,车在桥上行过,人们还能一览河水的波光粼粼以及沿河两岸的城乡景致。

如果要在桥上看风光,那就在新欣大道与抱石大道交接路口往抱石大道东行吧,那里有一座新修建的抱石大桥正等静静着你呢。她就在孔目江与袁河两水相接的地方,人与车行至此桥,从城市穿越,会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水的旖旎,林的静谧,若再遇上旭日东升或斜阳晚照,此情此景,纵然只是在这桥上的一掠而过,那份沁人心脾的美丽,让人顿感悠游的快意。其实让人最感快意的,还是这桥修建后,终让河之天堑变通途,方便了交通。

踏老桥感古意,立新桥览佳景,每一座桥之处,都是一个幸福快意所在。有了这些桥,带来的交通便利自不必说,单是那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有如飞速一般。看那严家渡棚改、袁河医院等一个个新项目纷至沓来,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虽然是小小弹丸之地,尝到建“桥”甜头的通洲办,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伟大征程上,在最看重民生事业发展的今天,更深深懂得建“桥”的意义,往哪里建“桥”,要建什么样的“桥”。

通洲办不仅在内部夯实基石建“桥”,还从外部引来资金力量建“桥”,率全市之先升级改造观下农贸市场,建成全省第一家智慧农贸市场。如今,在观下农贸市场,“脏、乱、差、湿、腥、臭”现象已一去不复返,处处是窗明几净的柜台、智能化的电子秤,门前的立式显示屏清晰地显示着各种菜品信息,群众买卖菜品更加地舒适卫生安全快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近年来,通洲办瞄准问题抓民生工程,一刻也不放松,金三角景观公园、袁河医院、抱石学校等一个个民生工程已建成或在建设谋划之中,一心只为居民群众能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做行动派,促大变样”,通洲办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在“民心”上下功夫。

就拿脱贫攻坚来说吧,通洲办既着力抓好扶贫产业的开发建设,也积极从激发内生动力出发建“桥”,扶贫更扶志,让贫困户如期、稳定、高质量实现了脱贫。垱下管理处的小喻,在思想行动上比较懒惰,这是他贫穷的根源。脱贫攻坚活动开展以来,管理处给他提供在袁河岸边捡拾垃圾的公益岗位,还着力在平时的“脱贫感恩会”上给他做工作,打通了他的思想,激发了他行动上的自觉。他时常感恩地说,现在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不能拖后腿,脱贫致富更要靠自己……”现在已脱贫的小喻,不仅生活积极,工作也更加勤奋了。脱贫攻坚,激发其内生动力,小喻是通洲办的一个生动典型。

介于铁桥和通济桥之间的桥下管理处,白墙、红瓦,一栋栋别墅立于葱绿的花草树木间,村中的文化休闲广场上设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这个早已实现小康的村庄处处洋溢着生机。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了,管理处更加懂得要着力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抓党建为着力点,建成了“颐养之家”,解决了村里老年人吃饭的实际问题;从新时代文明实践入手,建设“道德积分银行”,以此全面撬动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及文化素质。文明实践站、幸福书屋、健身房、文化活动室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场所多起来了,村民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这份“生活富足、百姓和乐”的幸福,在桥下管理处的村史馆里,有着生动的记载与描述。

……

通洲有意化作“桥”。老桥、大桥、现代桥、立体桥、民生“桥”、民心“桥”……通洲办正着力于建起一座座“桥”,让人们阔步迈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袁河北岸

胡星渝

从新余城区顺着袁河流向,往下约莫十华里的地方,有一处格外宽阔的水面,两岸是高高筑起的堤坝,呈斜坡状,岸北有一个名叫江口的村落,规模不大,只有不到五百人,这便是我的故乡。我的祖祖辈辈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盖起了茅屋,开垦了荒地,疏通了沟渠,一代代人像一季季稻子一样生长着,消逝着。一九九零年秋天,我在一间祖上遗留下来的老宅子里,发出了来到世间的第一声啼哭,并在村里一直长到了十八岁。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的肉体,滋养了我的灵魂,让我的骨子里继承了一个农民的秉性。

我的家族记忆最远可上溯四代,代代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熟悉各样的农活,春天该种什么,夏天了该打什么农药,施什么化肥,秋天有多少收成,这收成要分配到一年四季、一日三餐,冬天地里该种油菜榨油呢还是种红花草沤肥,一件件事都记在心头。我从很小的年纪里就跟随父母下地,虽然动作慢,力气也小,但仍是不可缺席的。于是,母亲种菜,我去担水,在一旁用勺子浇灌;农忙收割时,父亲也递了镰刀给我。年纪再大些,我又学会了插秧、给苦瓜搭棚、给棉花剪枝·……如果不出意外,我会像我的祖祖辈辈一样,过上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在袁河北岸的一片天地里躬耕一生,死后葬在山坡的一侧,坟上野草丛生,鼠兔乱串。

古语有言:山住神仙,水潜蛟龙。我的故乡就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山是一个小坡,面积有一百多亩,山上种满了果树,树下生长着各色小花,山的一侧埋葬着我的祖先。每年清明和冬至,上山扫墓的队伍里一定有我的身影。水是有灵性的,除了袁河浩浩荡荡向东而去以外,村子的南面有一条小溪,这小溪是袁惠渠的一个支流,自西向东贯穿村子而过,像一条丝带缠绕着。流经村子的地方,每隔几十米或上百米就有一处石阶,每年丰水季节,母亲和村里的妇女一起在石阶上洗衣淘米,谈些家长里短。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就是在这条小溪里学会了游泳的本领,后来又游到了袁惠渠,并一直游进了袁河,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渐次开阔。在村子北面,与浙赣铁路之间,是村里的林地,崖下有两个很大的湖泊紧挨在一起,中间有一条小道,湖泊就像人的两个肾脏分散两旁,我至今没有在乡下见过这样大的湖泊。每到夏天,湖里的荷花盛开,山上的桃树李子树也结满了果实,我们一群孩子牵了自家的牛,在湖边的草地里放养,孩子们就聚在一起做各种游戏,一整个下午在树林间玩耍,又在荷花丛中嬉戏,像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鸭子,玩得饥了去偷摘果子吃,渴了就喝山脚下的泉水,那泉水又甘又甜,沁人心脾。

就是在这样一个山水秀美的地方,几百年来,村人过的是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苦难日子,一代代人靠着难以想象的毅力顽强地生存着。在我出生以后,村子里的房屋大多还是以土砖和木质材料为主,乡民穿的是一身土布衣服,吃的是红薯稀饭,跟一两个世纪以前似乎看不出变化,时间在几代人的身上仿佛停止了流动,只有到了我入了学堂以后,才有零星的砖楼兴建。那时的日子匆忙而又踏实,几乎每隔几天就有人在清晨里燃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天亮了四处转转,准能看到谁家又请了帮工,正热火朝天地挖墙脚,打地基,破败的瓦房在消失,一幢幢砖楼拔地而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一股新风从袁河水面吹来,昭示了一个时代的变幻。

我是憎恨过故乡的山山水水。那可恶的山坡,在我七岁那年埋葬了我挚爱的祖父,多年以前,村子右面一口池塘里的水草,缠住了我大姑年幼的身体。再是我长大了,它又强加给我繁重的体力劳动,使我留下了多少汗水,暴晒了多少日头,一年年地望不到尽头,我该使用了世间一切恶毒的语言去咒骂它。有一年暑假,早稻收割了忙着栽晚稻,正下着大雨,为了赶雨水的时间,我们一家三口冒雨在秧田里拔秧,雨水像钉子一样击打我的脸和背,让我的皮肤生疼。我是哭了,为这疲倦的身躯和永无止境的劳动,眼泪夹着雨水流进了嘴里,又苦又咸,也是在这一刻,我发了毒誓要逃离这污泥满地的秧田,逃离故乡这一片穷山恶水。母亲说,那就努力读书吧,考不上大学,你打算哭一辈子吗?小时候,大人为了让孩子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常会以“考不上大学就只能种地”这样的话来吓唬他,农民心中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当农民实在太苦了,但又对现实无可奈何。

新世纪头十年过去了,彼时的故乡虽已是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电视电话”,但它已走到了历史的岔路口。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故乡的面貌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田地一片片被征用,生长稻子和蔬菜的土地上开始生产手机和钢材,再是一条六车道的大马路从村子的一侧横贯而过。2013年,存在了几百年的村庄也不得不面临整体搬迁,村民被安置在一个袁河北岸的小区,我们住上了六层的商品房,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宽敞明亮的客厅,许多人家买了小轿车,买了高档家具。我虽然没有考上好大学,只念了大专,但也被时代的浪潮席卷上岸,从此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和家乡的亲人们一起摆脱了农民的身份,从户口簿上白纸黑字变成了城市居民。搬家那天,年近八十岁的祖母走进我们为她装修好的房间,眼泪就止不住地流,祖母说:“我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这是村里大多数老人的心声,据说那天很多老人都哭了,但喜庆的气氛洋溢在整个小区里。夜晚的时候,我独身站在袁河边上的公园里,远远地望着小区里的万家灯火,我知道我们这辈人正在经历一个时代的转折。

如果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处在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那么我们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袁河岸边的村落,也在我们这一代发生了大变局。从村庄到小区,我们正经历着一次几百年未有的历史变迁。我的家族几代人从农民的身份成了市民。

小区与袁河之间有一个公园,我闲时常在河边的小道上散步,或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吹风,看着滚滚的袁河水向东流去,河水像海浪一样,一阵阵席卷岸边,拍打岸边的鹅卵石,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远处的山岚蒙上一层黛青色,在风声中清晰可辨。隔着童年的记忆,我仿佛听见了时代大踏步前进的节拍。

岁月修复的创口

胡宏妮

岁月的年轮,丈量着尘世的旅程,而生命所能寄怀的,莫过于在春夏秋冬的变换中,在时光日日夜夜的交替中,所经历事与物的改变,氤氲出的一念美好和几许向往。

在得知要去通州办观下管理处的农贸市场时,我脑海里即刻浮现起菜场的记忆:嘈杂的叫卖声,扑鼻而来的鸡鸭鱼肉、腐烂菜叶混合组成的令人眩晕气息,以及一不小心就能踩到的混含烂菜、泥土恣意横流的污水……

多年前,观下管理处还叫观下村,与我的母校新余一中相距不远,闲暇之余,会与要好的同学好奇地钻小巷逛胡同,进入观下村玩耍,观下菜市场也是在那时闯进了我的记忆。而这记忆并不欢喜,在这里我用惊慌甚至惊恐的心情看到了一幕武力相争。当年,买菜的青年想来是没有买菜的经验,一不小心便陷入了菜贩的狡诈,买回的一袋西红柿,被菜贩悄悄塞进了不少压烂的西红柿。青年走出了菜场才发现一袋西柿竟有一半是烂的,怒火中烧的他折回找上了菜贩。大概菜贩见识过太多这样的场景,毫无惧色且矢口否认,说是青年自己压坏的也未可知,这更激怒了买菜的青年,血气方刚的他出了拳掌,菜贩也不甘示弱,一场武力全开的争斗直到警察过来才止息,两人头脸均挂满鲜血。那一幕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惊恐的印记,与菜场的脏乱臭,一并形成了我一个记忆的创口,以至后来的我,对菜市场很是抗拒,在成家之后,亦是宁愿进超市买菜买肉,也不愿踏入菜市场。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今日,新余一中已迁新址,旧新余一中易换成新余三中,一景一物都在改变。除了怀念回不去的旧时光,更感叹它以及周围一切焕然一新的改变。

而谁曾能想,经年后,我又举步穿过街道,越过熙攘的人群,折拐进今天的观下农贸市场。只是它呈现在我眼前时,我有一度的怀疑,这是曾经给我创口记忆的观下菜场吗?这不是干净整洁的超市么?怎么会是当初你来我往讨价还价随时会起纷争的尘世之地?

“蔬菜4号:胡萝卜,产地:甘孜,进货渠道:子云路,检测项目:农残,检测结果:合格……”进入观下农贸市场的大厅,一个大的显示屏滚动播放着近两日快检的数据。

农贸市场的摊位前,都摆放着统一的吊牌,与传统菜市场商户自己摆放的价格牌不太一样,吊牌两边标注的是商户的公开信息和经济执照等信息,中间则是销售菜品的指导价格。

摊位上摆放的闭合设计的电子收银一体秤,尤是显眼,秤体两面都有显示屏,买菜的人可以在显示屏上看到自己所买菜品的质量价格等信息。

“每天检测的数量、检测项目、检测对象以及不合格情况,都会及时在市场显示屏或公告栏公示。买菜的人也可以去检测自己所买的菜品是否合格。”

“这块吊牌是一个前端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执照公开、明码标价、智慧支付等。居民可通过扫描吊牌上的二维码,查询到商户当天销售的所有商品的追溯信息。商户每日更新商品信息,市场管理方每天对公示信息进行监督,居民不用再担心商户随意喊价了。”

“电子收银一体秤能有效避免不法商贩修改秤体,杜绝缺斤少两,让买菜的人放心安心。”

每走过一处,农贸市场的工作人员都在为我们详细介绍着观下农贸市场的便捷。

农贸市场过往人及摊主,偶尔好奇抬头看看我们这一行走走停停却不买菜的人,随后又埋头精挑着自己手下的蔬菜。不远处,一位买菜的阿姨正用手机扫码支付自己12.26元的菜金。

“12.26元呀?电子支付,不用繁琐地找零钱了“,我们看着屏幕上显示的数字赞叹道。那些给钱找钱,以及粘着的汗、油污、泥水在传递在他们手中的钱币,都成了过去的记忆。

“这个农贸市场真好哦,我们买菜能晓得蔬菜农药是不是超标,买菜吃得也放心。”买菜的阿姨见我们凑上去看,便唠起了话语,“除了吃得安全,价格上也有监督,明码标价我们放心咯。”

于内在,观下农贸市场体现的,不仅仅只是买菜,最重要的是每一个菜品都有源可查,每一个流通环节都有据可寻。通过系统网络,可追溯在市场内销售的所有产品的进货渠道,以及原产地等信息。市场内同时配备的食品快检室,通过食品快速检测仪、重金属检测仪等仪器,检测出农兽药物残留、重金属等项目。如果食品有什么问题,通过溯源,商户就可直接都找到蔬菜批发商问责。并且一旦发现农药残留或重金属超标,市场管理方就会对该批次的产品进行下架处理,成为一道食品安全的“护身符”……观下农贸市场便是通过这种方式,从源头到流通,到最后买菜人的餐桌上,默默保障着顾客的食品安全,也保障商户的利益。

于外观,如今观下农贸市场正在以干净整洁的形象展示在买菜的人面前。所有污水利用市政排污管网直接地下排放,加上空调、新风、强排风及抽湿系统,彻底告别了曾经“脏、乱、差、湿、腥、臭”的景象。

至此,我当年记忆似乎在一点点被颠覆,在今天的农贸市场,我们买菜之后,拿着记录了菜品的身份信息的二维码,心里有了放心踏实,不必再担心买到不合格的蔬菜,商户也不会因为一点利益,推脱责任,引起矛盾。

“真的很干净,找菜也方便,以前一下雨都要穿雨鞋来,哪里都是污水,现在买菜就像逛超市。”顾客说。

“我在这里卖菜卖了十年,通州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家贸市场环境卫生比原来好多了,来买菜的顾客更多了,我生意也比以前好了。”商户说。

……

春天有花落,秋天有叶黄,每一段幸福时光,或许都会穿插一段灰暗的历程,重要的是,今天的我们是这样幸运,采摘的是丰硕的果实,甜美了今后的日子。在观下农贸市场,体验着称重支付一体化、购物全程可追溯、价格变动立掌握的便利,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买菜,把放心的食材搬上餐桌,对于买菜的千家万户而言,谁不会为买菜这般的琐事变成美好的享受而折服。许是正因为当今新农村的建设,便如开启了眼眸的风景,形成了五彩斑澜,也激励和鼓舞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踏莎行·记通洲办副主任李俊华

龚怀生

量尺无偏,诺言铁铸,千头万绪棚迁路。朝巡暮访底摸清,严规总把真情付。

曲径幽清,宽街横竖,新家生气春风妒。又闻袁水撸摇声,红旗舞动船头处。

江城子·赞通洲办脱贫攻坚

敖雪峰

柳青菱紫藕花红,一池风,晚来浓。蝶舞蜓飞,蔬果绿葱葱。旧燕回村应不识,新巷陌、厦重重。

八仙过海显神通,善精工,乐无穷。鸡犬相闻,江海跃鱼龙。策马扬鞭兴百业,鹰振翅、傲晴空。

农家书屋见闻

易明华

架上琳琅吐墨香,窗前长者沐朝阳。

得闲充电无他意,科技脱贫多打粮。

好人顾凤英

桂程晖

一扫尘埃几十年,相迎旭日五更连。

挥锹秉帚谐清籁,沐雨凌风铸铁肩。

自信身边无小事,谁言室外有长天。

初心可鉴澄江月,凤展英姿最坦然。

生查子·观下农贸市场

张书通

遥思昔日时,阴暗潮零乱。冬冷手难伸,炎夏衣流汗。

如今整洁明,智慧珍珠串。扫码溯来源,快捷还心晏。

颐养之家

周小妹

菜谱周周随换新,佐餐更喜笑颜亲。

老来福气谁能料?颐养天年梦是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