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陶贵彬通讯员刘灵施细锋报道:今年以来,市残联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凝心聚力筑牢民生保障网,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创业、兜底保障等工作提档升级,决不让一个残疾人兄弟姐妹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残有所教“聚”资源
构建教育公平新机制
市残联联合市教育局等七部门出台《新余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组建了残疾儿童入学评估专家小组,指导各县(区)开展6~16周岁的在校和未入学儿童信息登记和核查。截至目前,全市1167名适龄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1%,超额完成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任务;组织实施彩票公益金学前教育项目。渝水区博爱园、爱慧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训练中心和孤独症儿童训练中心的30名困难家庭学前儿童获得资助;配合相关部门为残疾高考生提供便利服务。今年全市12名残疾高考生有9名被录取到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举办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骨干推广培训。
残有所为“促”发展
培育助人自助新动能
政策撬动。市残联把今年定为“残疾人就业提升年”,拿出专项资金联合市人社局举办了5场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签订就业协议210余人,全年新增205名残疾人就业;出台安置残疾人就业企业和残疾人创业个人奖励办法,把残疾就业列入县(区)残联绩校管理考评项目,按规定与残疾人签订用工合同,缴纳各种保险。
培训推动。2020年对192名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农业种养技术培训,使农村贫困残疾人学有一技之长;举办12期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电商、刺绣、农家书屋管理员等培训班,培训残疾人数达380余人次;对14名残疾青壮年文盲进行了扫盲培训;市残联今年从保障金中拿出28.4万元帮助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糕点制作、烹饪、保洁、洗车、汽车美容、酒店宾馆服务等初、高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项目驱动。通过辅助就业一批、创业孵化一批、扶贫基地安置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目前,新余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庇护工厂和新余乐晚晴残疾人托养中心共招收了41名智障残疾人开展辅助性就业;分宜县、渝水区建立了2家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现有影视铠甲制作、手工艺品编织、电商网店、书法装裱、农村特种种养技术项目分别在两家基地进行创业孵化;配合市财政明确了扶持各县区基地数量和扶持年限,进一步规范了市级阳光助残创业就业基地的建设。今年扶持了16家省、市级阳光助残基地,其中省级阳光助残基地3家、市级阳光助残基地13家,阳光助疾基地共安排了100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了29户残疾人创业;全市414名合格的残疾人图书管理员和113名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残疾人已全部到岗工作,顺利完成了省民生工程任务。
残有所帮“送”雨露
谋求民生发展新福祉
全面排查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截至11月份,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3290户5696人已全部脱贫,顺利完成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应补尽补。配合民政部门开展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专项治理月工作,确保两项补贴逐月精准发放,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截至11月份,全市发放两项补贴共计23827人次,发放资金共计1641.669万元,同时享受两项补贴人数5930人。
应托尽托。今年9月份始,全市各县(区)统一开展了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工作,聘请第三方机构对279人开展贫困残疾人处理能力评估和身份核实,实现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全覆盖;组织实施残疾人阳光家园计划托养。对170名重度残疾人进行居家照护或机构托养服务,对21名进行了日间照料服务,提高了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应助尽助。一是指导渝水区政府出台了对三四级残疾人减免一半养老保险费优惠政策文件,减免政策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年渝水区残联对此项工作投入资金9万余元,通过各种保障解决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二是开展关爱救助贫困残疾人工作。在春节和全国助残日等重大节日期间,全市残联系统共投入70余万元资金,走访慰问康复机构和贫困残疾人1040余人,让广大贫困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积极配合住建部门做好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工作,协调住建部门把需要改造的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全部纳入今年改造计划中。今年我市有56户残疾人的住房得到了新建或改造修缮,切实保障我市贫困残疾人都能住上安全实用的房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