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通讯员
石运焕
蓝天之下,长坂坡上,丘陵、田野、村庄,环境优美,风光秀丽。
近年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着力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布局,通过完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打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助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展现出美丽容颜和蓬勃生机。
制度设计,美丽乡村是目标
2011年,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团林铺镇七岭城乡一体化土地整理项目立项,建设规模1万亩,总投资2300多万元,2014年工程竣工,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5年来,土地整理为七岭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配套资金2000多万元,拟将七岭村打造成掇刀“彭墩”。
为了确保土地整治工作运行在制度的轨道上,荆门高新区·掇刀区首先进行了制度设计,通过“四大措施”确保了管理的严格规范和工程的顺利推进。
统筹规划,科学设计。该区将土地整治置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大盘中综合考虑,变单一规划为多方融合,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在偏重土地平整单项工程的同时,增加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村容村貌。
尊重合同,严格施工。2012年,麻城镇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有一条道路质量不达标,监理单位按照相关规范,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确保工程质量合格。在土地整治建设过程中,全区坚持施工按合同推进,监理按法规进行,持续开展了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等问题的清理,并不定期检查施工单位项目经理、“五大员”等资质情况,保障了土地整治质量和安全,促进了土地整治工作健康发展。
客观真实,依法审计。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制,严查“偷工减料”,杜绝“缺斤少两”,确保国家的每一分钱都实实在在地用于人民群众。
土地革命,民生民意是杆秤
2015年2月9日上午,麻城镇朱庙村的村民来到市国土局掇刀分局,将写有“土地平整惠民生
高效规范办实事”的牌匾送到该局负责人手中,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该村带来的深刻变化表达由衷的谢意。
原来,朱庙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把小田整大,将沟渠、道路配套,平整农田2400余亩,清淤堰塘210口,硬化渠道1万多米,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该村的贫困户也通过土地整理提高了农作物收入,开发了农副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民生大事,民意为先。麻城镇朱庙村村支部书记胡合星说,土地整治项目在申报立项前,区土地整理中心都通过召开会议、问卷调查、公示公告、找村民代表座谈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各方意见,设计单位开展规划设计,确保了项目的科学性、专业性、综合性。
在村民们心里,土地平整是一场新的土地革命,给农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们都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土地整治,化零为整,增加了我们的耕地面积。同时,土地越来越好流转了,也越来越值钱了……”
“原来是尖子屋,现在住框架式的小洋楼,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近日,记者走访通过迁村腾地和土地增减挂钩等方式建成的团林铺镇七岭新社区,4组村民、60岁的彭士凤这样介绍新家。据了解,该项目拆旧复垦整合土地1800余亩,每户居民拿出6万块钱,就能住进造价16万元左右的新房。
自2007年至今,荆门高新区·掇刀区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面积8445亩,水稻亩产由550公斤增加到650公斤,油菜亩产由140公斤增加到170公斤,每亩年增收约230元。
如今,土地整治已让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的传统乡村逐渐迈向“农业现代化、农村园林化、农民市民化”的现代农村新格局。凤凰湖畔,长坂坡旁,整治后规范有序的土地正不断焕发着充满现代气息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