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洁
通讯员
王晓艳
文/图
阅读提示:2015年4月,荆门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试点市,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逐步探索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培育,让农民快速成长
进入秋季,水稻收割后不少农民开始整田,为新一季的农业生产做准备。
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团林铺镇松店村7组村民苏昌军忙着挖虾沟,想进一步扩大自家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现在心里有底了,不怕技术跟不上了。”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后,苏昌军显得底气特别足。
和苏昌军一样,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团林铺镇何场村2组村民刘金成也是在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后,对稻田养虾有了心得。
其实在我市,像苏昌军、刘金成这样的农民非常多。从2014年起,我市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9549人。
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培训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视野。
在参加培训班之前,对于蜂场的发展,钟祥市胡集镇石岩村蜂农马艳会、马林两兄弟持有不同的态度。马艳会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如果品质保证了,就不怕没人买蜂蜜,而马林更期望在网上扩大销售渠道。
2014年,马艳会上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蜜蜂养殖班。“在课堂上,老师不仅让我学到了更多养蜂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市场。”马艳会说。
很快,“蜂农老马”的网店开起来了,从此,他家蜂场产的蜂王浆基本上通过网店销售,收益比以前高得多。
四年来,我市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了全国“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1人、全省农业产业化企业高级管理人才42人、农业产业领军人才8人、湖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7人、湖北省十佳职业农民2人。培育带动了掇刀双井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省级示范合作社发展壮大,社员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亩平纯利润达到1万元。
今年7月,漳河新区双喜街道双井村被评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合作社理事长刘伟先后被评为荆门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湖北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创新,探索荆门的特色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从国家到地方支持职业农民发展的项目。
如何在固定动作中做出荆门特色?农业人给出了回答。
坚持市场办校,让培育阵地处处“开花”。我市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全国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彭墩新农村干部培训基地。各县(市、区)也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6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田间学校、16个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习实训基地。今年8月,漳河新区可可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柑橘基地被推荐创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目前,该公司已带动漳河库区周边发展果园面积达1.8万余亩,带动核心区3个村12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6万元,400余名农民实现就近就业。
“培育的内容很关键,不仅要让农民接受,还要契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市农广校副校长代小军说。
近年来,我市聚焦果冻橙、高油酸油菜、优质稻米、食用菌、漳河清水小龙虾等八大农业产业行动计划,分类制订培育方案。按照“一个特色产业、一家龙头企业、一套培育方案、一名首席专家、一个技术团队、一套落地措施”的“六个一”培训机制,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放在产业培育的第一道关口,对产业发展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东宝区荣哲家庭农场农场主胡志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香菇种植专家。“乡亲们有什么问题就问我,我有问题就问专家。”胡志银说,虽然培训班结束了,但是服务并没有结束,学员专家群、对口专家定期回访……都让他受益匪浅。
在课程设计上,我市把单一的技术培训拓展为技术培训与经营管理并重,将企业管理、品牌发展战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知识植入课程,并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同时,利用“分段式、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并与“教学+实践”“理论+实训”相结合。就这样,400多名学员赴上海、深圳、浙江、江苏等地开展教学实习,视野开阔了,思维才会开阔。
在培育中,我市结合实际创新培育机制,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在培育对象上,重点聚焦专业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正在成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领办人,一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一批“戴眼镜”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涌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据统计,四年来全市64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业管理人员普遍接受了一次专业技能或社会服务管理培训。对社会服务型、生产经营型培育对象给予每人1200元至3000元的培训资金补助。参训学员集中培训10天以上、实习实训不少于5天,达到120个学时,经考核评价合格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纳入全市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跟踪服务三年,将涉农优惠政策和“双创”奖励资金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引导其用所学之长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