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果斐然
近3年来,东宝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策部署,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先后编制完成了全区农村水利综合规划、全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等,做到一个规划定大局,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规划中,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为了引来建设资金“活水”,通过向上“争”、项目“引”、政府“补”、部门“帮”、民众“议”
社会“融”、整合“投”,
每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8000万元以上,近3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300万元,融纳社会资金3.3亿元,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
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全面启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明确工程资产属性、管护主体、责任主体,改革覆盖面达到99.98%;全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于2017年3月在仙居河灌区启动试点,灌区节水效果明显;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48个,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职能由过去的单一管水演变为集供水调度、工程建设与维护、水事纠纷调解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职能。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推行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法人全面负责、监理单位控制、设计及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的各个环节从严把关;建立健全督办机制,将全区农田水利建设计划、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进度完成情况等信息在东宝公众信息网予以公示;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年度目标百分制考核责任制,每年12月,由区、乡镇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分级对农田水利设施责任单位和管护主体(人)进行考核验收。
三年攻坚,成效斐然。2016年以来,全区共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63008万元,投入机械1.02万台(套)、劳力48.62万人(次),兴建、维修各类水利工程6780处,拦、截、蓄、排、灌、饮等基础设施得以全面加强,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940万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53,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由28.3万亩增加到34.84万亩,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长,为东宝稳居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B
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卓有成效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东宝区积极争取,于2014年10月被省水利厅确定为全省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市、区)。
为高位推动试点工作,东宝区把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各地党政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年底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区政府出台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文件10余份,包括水库禁投、畜牧禁养、水质监测、落实水环境保护责任等,建立水质改善奖惩机制、节水奖惩机制等,把有关工作责任明确、细化。
在水质监管上出实招,通过建立红线、黄线、蓝线、绿线“四线”管制制度,严守资源生态环境红线,划定森林、湿地、林业有害生物三条红线。多次组织水务、环保、水产、公安等部门开展水事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水生态环境行为。完善了水功能区划,划定了集中供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5个,每月对重要水功能区开展水质监测,形成《水质月报》。
大手笔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水系连通工程上,开展了总投资3.38亿元的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并于2017年12月29日正式通水;投资6500万元的荆门市漳河汉江水系连通东宝区王林港(竹皮河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全面竣工。在河道整治工程上,完成了竹皮河、象河、南桥河、仙居河、钱河等河道整治,总投资1.34亿元。
三年的试点工作,让东宝区水生态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库水质显著提升,通过严格实施“三条红线”制度,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市定标准,用水总量控制在1.762亿立方米,用水总量比试点前减少0.6亿立方米;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通过调水、补水、水系连通、灌区改造等措施,实现了“水清、水满、水畅”的优美水生态环境;群众护水观念明显转变,通过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人民群众对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都能积极投身护水“大军”。
三年辛勤耕耘终结硕果,今年6月14日至15日,东宝区在全省13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市中第一个通过验收;而且,东宝区在最终的综合评定中以93分的好成绩位居第2,成为全省试点县市中的佼佼者。
C
河湖长制从“落地生根”到“开枝散叶”
自河湖长制工作启动以来,建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第一河湖长、总河湖长,区“四大家”领导、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干部分别担任各级河湖长的河湖长制体系,把全区所有河湖沟渠库纳入河湖长制范畴。
为逐步将河湖长制工作推向深入、推向成熟,让其从“落地生根”到“开枝散叶”,东宝区开创性地使用了“五善”工作法。
善管,履职履责清单化。东宝区将积分制管理模式植入河湖长制履职尽责工作,建立清单管理制度,实行清单化管理。通过“一对一”定责,将责任进一步细化;实行“一对一”履责,区级河长积极主动巡河调研,根据责任清单,一对一座谈、面对面部署;开展“一对一”问责,东宝区纪委、监委根据责任清单,对河湖长制工作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问责,明确到人。
善治,问题整改精准化。开展靶向施策,根据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和问题清单,
“一点一策”,一个问题制订一套方案;集中资金和力量,对城区、城郊水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河流段面开展综合治理;针对农村集镇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水污染问题,找准源头所在,花大力气、投入大资金对水污染“顽疾”开展治理。
善护,节水护水全民化。落实专管员168人和人员工资,人人配发小红帽、工作服和巡河日志等上岗履职“三件套”;组织开展“红马甲”志愿者行动,多次组织志愿者在城区竹皮河和4座中型水库开展“洁河护库”行动;开展排污口核查行动,督促企业节水与治污“两手抓”,倒逼企业生产生活用水方式转型升级。
善宣,以点带面实效化。东宝区党委、政府率先垂范,召开常委、常务会议,将廉政广场更名为东宝河湖制广场,广场宣传展板全部印制河湖长宣传标语;着力将浰河打造为全区河湖长制工作样板工程,投入资金20万元建立大型宣教点。东宝区水务局开展了“班子分线培训”活动,在11月下旬利用3天时间深入6乡1园2个街道组织河湖长制知识培训。
善督,明察暗访常态化。多位市级河长高度重视东宝区河湖长工作,多次到东宝暗访河湖长制问题整改情况;东宝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针对各地存在的问题和市领导指出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暗访,对整改不力的单位、乡镇提出严厉批评。开展全区河湖长制工作大检查,在11月组建6个专班到各地进行了专项检查;引入第三方机构,针对问题拍摄图片和视频,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问责。
经过近两年河湖长制工作的开展,全区水环境有了大幅好转,79座水库和20条重要河流70%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全区河库实现了水畅河清。
D
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硬”
防汛安危,事关大局。近几年来,东宝区每年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认真做好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资上的准备工作。建立健全防汛制度,每年年初东宝区防指就及时调整全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重点水库防汛责任人及城区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明确79座中小型水库大坝安全责任人和防汛六项责任人。
完善防汛抗旱的组织指挥、预案编制、监测预警、抢险救灾、避灾体系建设。加强防汛救灾演练,每年汛前,区委、区政府都要组织应急办、水务、国土、卫计、民政、交通、消防等部门,在全市率先开展大型防汛应急综合演练,提高防御洪涝旱灾的综合处置能力。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每年都要组织开展3—5次防汛安全大检查,并建立了水利工程隐患排查、防汛检查台账;对排查出来的问题采取现场督办、媒体曝光、领导专题督办等方式加大整改力度,三年来共整改大坝渗漏塌陷区等各类险情73处,整改率达100%。此外,区防指督促全区在建工程加大施工进度,建立水利工程度汛预案,确保了全区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近年来,东宝区虽然遭遇了多次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东宝区充分准备在前,防范举措在前,干群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洪救灾,将灾情化于无形之中,确保了全区大汛大旱之年无大灾。
E
让群众吃上安全放心水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近年来,东宝区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这项水利事业中惠及农民群众利益最广泛的民生工程作为重要任务,紧密结合精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早在2016年就提前开展全区安饮调查摸底工作,并编制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近三年来,东宝区在全市7个县(市、区)中均第一个启动当年安饮工程建设。
东宝区从政策及资金上对安饮工作给予了大力倾斜,三年来,通过区统筹财政专项资金及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补齐安饮项目资金缺口1284万元。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四制”管理,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和工序施工方案,加强与受益镇、村的沟通协调,同时各受益村同步推进自来水入户工程,确保早日通水入户。区政府将安饮工程列入了政府“十件实事”,各级领导加强对工程的督办,坚持工程和工地例会制度,将施工进度层层分解到每一周、每一天。
2016—2018年,全区投入安饮项目资金2441万元,建设安饮集中供水工程25处,解决了5个乡镇、39个村、3.6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008人)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圆满完成了安饮精准扶贫和巩固提升工作任务。全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8%,供水水质有较大提升。
F
践行水库运行管理的“东宝模式”
在水库运行管理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走出了一条富有东宝特色的管理之路。
结合防汛抗旱和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全区中型水库分别由副区长担任水库防汛指挥长、“库长”;同时,建立了区级领导分片联系点制度,明确18名“四大家”领导分片、分乡镇对全区小型水库实行包联,实现防汛抗旱、推行河湖长制、运行管理“三责合一”。
充分利用当前数字化技术,方便、快捷的通信媒介,在水库管理的信息化方面做好文章。数据管理实现信息化,建立了全区中小型水库的电子台账,对水库的水量、水位、水质及每天来水、出水进行记载,便于调阅和运用;工作布置迈入信息化,在微信软件上建立水务工作群、防汛抗旱工作群和水库管理工作群,及时上传下达各项工作要求;水位监测做到信息化,通过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和水库在线监测系统的完善,在全区79座水库重要位置安装监控摄像头,在区防办的电脑终端可以实时监测水库水位、大坝情况;
灾害预警做到信息化,按照市气象预报系统、区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区防汛短信系统等顺序,通过气象平台、山洪预警平台、信息平台,短时间、多角度、广覆盖发布预警信息。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化管库,解除了所有水库承包养殖合同,对全区河、库禁养区内的90家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关闭、拆除,污水处理做到了全覆盖,大力开展水源监管保护,动员全社会开展洁库行动,实现了库清鱼欢。
对水库的良好运行管理,实现了“洪水资源化管理”,大大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近几年来,东宝向现代农业、工业发展等方向迅速崛起,涌现了一大批农业示范基地和工业重镇,壮大了洋丰集团等大型企业,水库为这些基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力保证了全区经济发展;库区群众依托水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旅游业,基本形成了“一库清洁水、一条经济带、一道风景线”。
策划:王彪
统筹:张云华
陈治军
周平
本版图文由东宝区水务局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