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伦楼一层大厅,有一个智能自助现萃咖啡机“易咖”,点一下屏幕,再扫码支付,等两分钟就可以喝到一杯香浓的现磨咖啡。一杯咖啡的价格多为10元左右,兼顾了好味道和方便。
“易咖”自助咖啡机目前已经在全国102所高校投放了1271台,清华大学最多,150台咖啡机在校园里每天卖出超过3500杯咖啡。
6天睡10个小时研发出软件
自助咖啡机并不是新鲜玩意儿。2016年年初,“易咖”创始人王竞在北京中关村某大厦看到了一台“别人家的咖啡机”。这台咖啡机人气爆棚,顾客为等待一杯新鲜出炉的自助现萃咖啡排起长队。
“一台咖啡机的复杂程度不会比一台水质仪器更高!”2016年8月,北京易咖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第一步是研发自己的咖啡机。为此,王竞大量购买设备,买了各种零件和3D打印机等研发工具,花了60多万元。技术团队曾经6天只睡了10个小时,把第一版软件敲出来了。
终于,第一代咖啡机研制成功。团队开始研发投放机器的场景,写字楼购买时间太集中影响体验,还受公司茶水间影响;4S店用户花钱欲望低;公园人流不固定,高龄用户难上手;商场场租费过高,利润低;地铁站太拥挤;加油站运维困难……
“留存时间长,用户教育成本低,场租费用适中”,王竞找到了最适合“易咖”突破的场景——高校。
进高校的选点策略就是不选点
本以为投放出去就大功告成,没想到“投出去就崩溃了”:第一代咖啡机故障率太高。卡杯、无法支付、做到一半管子漏了等状况时有发生,因为用户体验不好,导致销售额直接下降。
而且,“易咖”并不是第一个盯着高校场景投放自助咖啡机的人。一些高校本身有咖啡厅,他们并不欢迎自助咖啡机。与此同时,外卖咖啡市场也在突起。
其实,自助咖啡机生意靠的不是创意,而是运营,关键是速度和占有率,“易咖”团队需要琢磨出自己的打法。
“先做服务,把‘易咖’变成基础设施。”大家决定抛弃单点高毛利的做法,把项目做到随处可见。王竞说,“‘易咖’的目标就是让消费者随时随地能喝到一杯现萃咖啡。”
作为一项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生意,咖啡机的投放至关重要,进高校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各个院系打交道。“你需要先搞定B端,然后才具有了向C端销售产品的资格。”王竞表示,“易咖”的B端策略就是真诚。
为此,“易咖”的团队做足了准备。每敲开一所高校相关部门的大门时,老师说研究研究,他们就立马拿出实施方案;老师说不确定地点,他们就拿出制作好的投放地图;老师说需要汇报,他们就一而再再而三登门拜访。
“我们是来做服务的,老师们说放哪儿我们就放哪儿。”王竞说,“易咖”的选点策略就是不选点,相信老师对于地形和人流量的考虑,另外如果数据不好看,更改也很容易,不和老师过于较真。长期下来,“易咖”和高校建立了信任关系。
“易咖”还赞助了不少校园活动。在北航65周年校庆时,王竞把咖啡价格调至6.5元,并向校友免费发送咖啡券,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赢得了好评。
“我只在乎用户方便”
赢得信任不只靠磨破嘴皮子,还要靠真诚的服务。王竞说:“别人担心赚钱与否,我只在乎用户方便吗?”一些自助咖啡机运营公司为了数据好看,往往会选择在偌大的教学楼里只投放一台机器,让用户排队购买。但“易咖”如果看到某台机器数据暴增,就会增加投放量。这样虽然单台机器的数据降下来了,用户的购买体验却提升了。
与此同时,“易咖”的第二代咖啡机在设计上有所改进,成本也大大降低,有了大面积摆放咖啡机的底气。
大规模投放的一大好处是影响消费心理,“也许消费者今天不想买,明天不想买,但是当校园里到处都是‘易咖’时,他们总有一天会买的,那么从此就开始了‘易咖’之旅。”王竞说。
学生的消费力不高,“易咖”不时主动降价让利给学生。团队相信,投放点位越多,就越贴近消费者,消费者的咖啡饮用习惯就会被逐步培养出来。
(据《中国青年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