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性命相托我全力以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

陈素钰

吕书慧

通讯员

周玉

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是对医师群体最真实的写照。2018年8月19日,他们开始拥有了一个共同的节日——“中国医师节”,这也是继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之后的第四个行业性节日。

为了推崇尊医重卫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连日来,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了首届中国医师节活动,通过开展评优评先、技能竞赛、运动竞技等多项活动,凝聚人心、展现风采,庆祝这一特殊的节日。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多年来,荆门一医享誉一方,守护着300多万荆门儿女的健康。先进的设备、前沿的医技、林立的高楼,给广大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回溯过往,曾经的她却仅有4名职工、2张钢丝床,设施简陋。近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荆门一医发展驶入快车道,逐步成长为一所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不辞漫漫长路,只为拳拳初心。改革开放40年来,荆门一医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者。他们长期耕耘于医疗一线,扎根于患者之中。“干了一辈子医生,看了一辈子的病,发现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58岁的老一医人——国务院津贴专家、眼科主任医师王少杰,率先在我市成功开展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玻璃体切割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显微手术,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带头人。回忆往昔,她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医疗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包含着无数医者的奋力拼搏和辛劳汗水”。

同样,怀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和对荆门一医的深厚感情,已到退休年龄的病理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邹先进毅然穿上白大褂,重返一线。1982年参加工作,荆门一医一草一木、一点一滴的变化,邹先进都看在眼里。“当年条件有限,患者看病难、环境也不好。”而如今,网上挂号问诊、导医热情服务、科学诊断治疗、医保全民覆盖,就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医生,患者满意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这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用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荆门一医全体医生的心里话。

提起55岁的普外科主任医师、省劳模、省突出专家张松柏,业内人士都竖起大拇指。在他的带领下,一医普外科从当初一个科室、30张床位,逐步发展为目前涵盖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甲乳外科、肛肠外科、小儿外科等多个亚专业学科的综合、专科化普外科,拥有300多张床位,能独立开展各类肝叶肝段切除、腹腔镜胃结直肠癌根治术、甲状腺癌颈淋巴清扫术、乳房癌改良根治、腹主动脉瘤切除加人工血管转流术、腹腔镜下肝肿瘤切除术、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许多手术填补了我市的空白,在省内乃至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2014年、2017年,科室两次连续被评选为“湖北省重点专科”。2016年,医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陈孝平院士共同建成“肝胆胰外科院士工作站”。沉甸甸的荣誉,离不开张松柏30多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作为医生,一定要有担当”,这是张松柏的行医格言。也正是一医人的担当,成就了一医的成长,促进了荆门卫生事业的发展!

40年沐风栉雨,40年硕果累累。荆门一医的医师团队不断壮大,“传帮带”的阶梯型人才队伍已颇具规模——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75人、博士10人、硕士355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医院还先后举办了多届“十佳医生”评选活动,一批年轻的骨干医生脱颖而出。

在几代一医人的共同奋斗下,医院先后有病理科、麻醉科、儿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护理八个科室被评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成立了睡眠呼吸障碍疾病院士专家工作站(韩德民院士工作站)、肝胆胰外科院士工作站(陈孝平院士工作站),成为卫生部指定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基地医院”和“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也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临床教学医院,武汉大学研究生培训基地,全国医疗服务满意先进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