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稻田梦,致富梦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

彭文洁

通讯员

王晓燕

阅读提示:京山盛老汉家庭农场场主盛常斌从种龟入手,建设稻田公园,实现种养结合,产业发展后,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富裕。

入秋稻谷都收割了,一畦畦80亩见方的田块被底宽4.5米、深约2米的环形沟槽包围,坡顶栽植着一排排桂花树、红豆杉。

9月2日,66岁的盛常斌驾驶货车从浙江省湖州市运回0.6万公斤成龟,投放到家庭农场的稻田里,实行稻龟共生。今年4月以来,他共向1000亩稻田投放22万斤龟。

京山市曾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龟鳖第一县”的称号。在京山,乃至长江流域,提起乌龟产业,不得不说起一个人,他就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种龟大王”——京山盛老汉家庭农场场主盛常斌。

盛常斌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民。1996年,44岁的他辞去京山轻机汽运公司董事长职务,投身农业生产,开始了20年原种乌龟的保护繁育和稻田综合种养的创业之路。

1998年,他在京山市钱场镇开始建基地探索养龟。和别人不一样,他计划从种龟入手。

乌龟原种来之不易,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只好种龟的价钱抵得上两头牛。10年间,盛常斌跑遍了长江流域10个省份上百个县,走村串户、提篮小买,投资4000多万元求购种龟,自有资金不够,他就采取借款、赊欠、与水产贩子联营等办法日积月累“滚雪球”,为偿还购龟债务他花了整整10年。就这样,他搜集繁育了一代、二代百万只野生乌龟种群,建成“国家级乌龟原种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种龟场,注册“盛老汉”商标,每年向10多个省市的养殖户供应乌龟苗种500多万只,约占全国市场需求量的1/6。

养乌龟并不是盛常斌最终的目的,在他的心里还有一个稻田梦。

“四五月最好看,稻田里秧苗翠绿,沟槽里龙虾跳、青蛙叫,我们小时候在农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盛常斌描绘出一幅“稻田公园”美景。

种龟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盛常斌开始谋划他的“稻田公园”。2014年,他在钱场镇荆条村流转土地500亩。在田边挖沟,沟里放养小龙虾、乌龟、甲鱼,田里种水稻放养一些青蛙,沟边种树。很快这种生态种养的立体模式就获得了成功。第二年,他又按300公斤稻谷的亩平单价签订了1660亩土地流转合同。

微风拂过,“稻田公园”田埂上1000多株桂花树叶沙沙作响。“这些树,购进时每株500元,10年后价值在千万元以上。”盛常斌说,按照他的设想,首先要把生态龟进行深加工的提取物——龟胶推入市场,再把周边4个村的土地流转过来,打造一个5000亩的生态农业公园。

2016年,京山盛老汉家庭农场获得“2016全国十佳休闲农庄”称号,随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全国水产科普教育基地。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实现稻田梦需要更多人的参与。2015年,盛常斌作为发起人,吸纳321户农民以土地入股成立了京山县盛老汉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民每年每亩可获得保底600斤稻谷的土地收入,年末还可以分享合作社的二次分红收入。到2016年,入股农民户平分红3000元以上。

每年5月至7月,是乌龟产蛋的高峰期,也是盛老汉家庭农场用人的高峰期。100多名职工取消休息,早晨5点就开始忙碌。而“稻田公园”需要的人工更多,据统计,附近9个村300多名农民在家庭农场和土地合作社就业,盛常斌每年支付农民工的工资就达500多万元。

不仅如此,盛常斌还支持周边镇村发展,到目前已经累计向荆条村等村组捐款300多万元,支持村里拓宽道路、硬化美化、路灯配套、自来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他还主动请缨,承担了23户贫困户的脱贫扶志任务。2016年,荆门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十二五’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钱场镇也计划更大限度地发挥盛老汉家庭农场的示范引领效应。规划建设玄武小镇,打造包含生态田园观光、健康养老休闲、配套餐饮酒店、农耕文化体验、龟鳖博物馆、农产品展销风情街等特色旅游、休闲度假的“稻田公园”,让“盛老汉”带领更多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