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孟亚利
整理
抢救文化
感恩荆门
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知名社科专家
焦知云
怀着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对荆门文化的热爱,我从1995年起,对荆门古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足迹遍布荆门所有乡镇。
二十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两大研究特色:一是原生态,即对荆门所存古文化原迹遗存前世今生的状况进行详细研究,原汁原味地丈量、拍摄、记录、拓片、整理,汇编成册,并形象地呈现出来,为爱好者们研究提供原创脚本。(这里所说的“古”,是与“今”相对之“古”,指新中国成立前的荆门历史。)二是系列化,即对荆门所存的1500余通古碑、143座古寨、116座古桥和180余处古名胜进行系列地探寻考研,形成4类系统专集。不少珍贵的史料系首次披露。
探索荆门古文化,需要文化良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荆门不少古迹遭到破坏,甚至消失。二十多年来,我以抢救荆门古文化为己任,坚持守望的恒心,牢记文化的担当,树立自觉的紧迫感,把抢救古文化融入我的整个退休生活。白云楼刻于清咸丰元年的《重建白云洞正殿并补修围墙碑记》和刻于清宣统二年的《登白云楼诗碑》,1995年考察时,我制作了拓片,后来这两通碑刻不见了踪影,我的拓片就成了研究原碑内容的重要而唯一的依据。
探索荆门古文化,需要倾注情感。荆门的古碑、古寨、古桥和古名胜,隐于深山老林,立于高山之颠,藏于古道之旁,埋于河边沙滩。我背行囊带干粮翻山越岭,穿行林间古道跋山涉水。渴了一口山泉水,饿了几口冷馒头。百折不回,埋头实干,终让这些古文化精灵鲜活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探索荆门古文化,需要正本清源。《荆门探古》丛书对惠泉石刻诗的年代和作者,升天塔的建筑史,上泉寺的“灵鹫梵音”诗,边居谊祠的诗碑,钟祥龙泉寺、报恩寺历史,京山太阳寺、兴阳寺及易家老屋历史等等记载中的有关错讹进行了辨析纠正,历史的真实得到还原。
在焦知云先生《荆门探古》丛书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
长江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
左屹
尊敬的荆门市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很高兴,一是荣幸地被邀请到荆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参加焦知云先生《荆门探古》丛书的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二是《荆门探古》丛书,经由我们长江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请允许我代表长江传媒湖北人民出版社对荆门市的这桩文化盛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焦知云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出版事业、关心支持我社的荆门市的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焦知云先生的《荆门探古》丛书的成功面世,一是荆门这方水土、这方文化的良好母胎孕育,荆门是古代思想家老莱子隐居的地方,是世界第一原装书“郭店楚简”出土、收藏之地,是著名心学大师陆九渊履职讲学的所在地。当今荆门,继承着这种高标的历史文化内质,承袭着这卓然的风与流,辉映着前贤的人格与智慧,屡屡出现文化奇观。焦知云先生的文化功业、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文化践行、文化境界等与荆门的古圣先贤交相辉映,体现了荆门人民在当今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文化作为,值得尊重珍惜!
湖北人民出版荆门分社,成立于2014年5月16日,是我社在全省成立的唯一一家分社。分社成立以来,为繁荣荆门的文化出版事业,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此我向大家表示敬意和感谢!
我们诚恳的希望,荆门市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对湖北人民出版社给予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以对读者、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多出精品力作,我们将以更卓越的服务回报荆门作者、荆门人民。
在《荆门探古》丛书首发式上的致辞
市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李柏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美丽的深秋时节,我们迎来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知名社科专家焦知云同志的系列著述——《荆门探古》丛书首发式。这是荆门社科界的一件喜事,更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盛事。在此,我谨代表荆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荆门市社会科学院,代表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对《荆门探古》一书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焦知云同志的辛勤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对莅临首发式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荆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焦知云先生以高深的学养与修为,解读荆门,再现了荆门地域文化的精彩辉煌,讴歌了荆门大地的神奇壮美。《荆门探古》丛书是荆门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大观园,是认识荆门的重要窗口,其学术意义、文化意义不可低估。
《荆门探古》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也让我们看到了荆门文化积淀的丰饶与厚重,看到了荆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焦知云同志自领导岗位退休后,退而不休,孜孜于荆门特色文化、民间文化整理与研究,无疑为广大治学者尤其是年青后学树立了丰碑。
焦知云同志二十余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执着坚守,值得广大社科工作者终生学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荆门探古》丛书必将对荆门的文化记忆、对荆门社科界乃至社会各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焦知云——“但求著作等‘心’”
荆门市文化局原局长
张四海
浮士德曾言:“我要探究窥测事物的核心,我要得到关于整个存在的知识,我因此牺牲我灵魂的幸福,我甘愿为一个时间极短的理解永招天罚。”
有人说,中国人缺少浮士德的精神,差矣!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从来不缺献身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集中体现了历代读书人的家国情怀。焦知云先生以毕生学养和智慧,用近30年的心血和汗水成就200多万字的《荆门探古》丛书四卷,正是这种志向和传统的传承、弘扬。
焦知云是一个真正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王国里追寻探究的“浮士德”先生。他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真正具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他不求著作等身,只求著作等“心”,为荆门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为地方,为人民“立言”的实践中实现自我“立德”,实现人生价值。
从此,荆门的历史文化领域增添了一部具有“脚本”价值的典籍。那些散落在民间里巷、荒野草莽、山林水泽中的古迹,像濒危的物种,在毁于无形的情况下,被“浮士德”先生悉数抢救出来。保留住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信息,传递下先民生存的印记和智慧,延续了荆门的文化基因。焦知云先生以一己之力,完成如此重大的历史文化抢救工程,在荆门无出其右。《荆门探古》丛书延续了郭店楚简、老莱子、陆象山的风与流,承递着这种高标的文化内质,为荆门营造可以孕育文化思想巨匠的人文母胎,将为世世代代的荆门人民所享用。借用范仲淹咏赞严子陵的诗句,帮助完成我内心的表达:“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荆门文化家谱中一份难得的珍品
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毛华
面对老领导焦知云先生积20年心血和汗水完成的《荆门探古》丛书,我感到震撼,充满了感谢和敬仰之情。
《荆门探古》丛书的出版是荆门历史上的盛事。焦老对荆门的古碑、古寨、古桥、古名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寻、整理、考证、研究,形成了这样一部反映荆门历史文化的鸿篇巨制,填补了荆门历史文化的空白,为荆门文化家谱增添了一份难得的珍品。
书中收录的许多文化史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或者正在逐渐销蚀,应该感谢焦老的“荆门探古”之旅,具有抢救性的保护意义。这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还需要投入数以万计的财力。焦老凭着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默默地奋斗着、奉献着,终于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由个人完成的浩大工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荆门探古》丛书有四卷五册,洋洋二百多万字,饱含着作者的心血与汗水。“探古”之途,现代交通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全凭双脚去一步步丈量,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跋山涉水、顶风冒雨的辛苦不用说,还要承受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
有一次焦老因跳板垮塌而严重摔伤,治疗了4个多月。但他却说:“身虽致伤,心犹不悔。”焦老的“探古”途中,陪伴最多的是老伴。看到老两口在深山探古途中的合影,想到一对年逾古稀的老人在退休之后还在为荆门的文化事业奔波于荒山野岭,不禁热泪盈眶。
《荆门探古》丛书的出版还彰显了作者严于治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每一个做文字工作的人学习。
荆门古寨开新篇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
潘万木
焦老对荆门古代文物的涉猎,经历了一个由古碑,到古寨、古桥、以至于古城、古塔、宫观、祠庙等胜迹的过程,同时也完成了由单一爱好到广泛搜罗、潜心研究的升华。概括而言,即壮心不已、网罗宏富、析分专业。
一、壮心不已
《龟虽寿》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句,以此形容焦老亦不为过。自1995年接触荆门古寨,至2016年完成全部荆门古寨的考察,潜心研究,终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其壮心不已,志在功成,激励后代奋发有为。
二、网罗宏富
焦老自1995年调查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的仙人岩寨始,至2016年考察原京山县孙桥镇花苑村香山寺寨终,前后历时22年,高频访察主要集中在2008年和2009年,尤其是2009年。有的古寨调查甚至达数次之多,如仙人岩寨7次、扁寨6次。其历时之长,调查之深入,甚为罕见。
荆门现存古寨300多座,焦老将其中较有价值的140余座网罗殆尽,成竹在胸。
三、析分专业
焦知云先生对荆门古寨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
首先是对古寨的分类。按规模大小分则有“寨墙周长为400米以下”的袖珍寨共45座;“寨墙周长在400米以上、1500米以下”的中型寨,共28座;“寨墙周长为1500米以上”的寨中王,共有3座,“有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九华寨和扁寨,有寨墙周长竟达2800米的团山太平寨”。
“以山崖洞穴为依托”所建的洞穴寨,共有9座;“由人工用土夯壁筑垒而成”的土垣寨,共有10座;“内外几圈的寨墙重重相围,构成内外寨相套,多道寨门叠成关卡”的寨中寨,共16座;“由两座和三座寨城组成具有联防功能”的姊妹寨,共有31座。
其次是建寨时间和原因的梳理。京山绿林寨为避元军而修;明末年古寨,避李自成起义军而修;大部分古寨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为避白莲教、太平军和捻军等起义军而修。
再次是古寨功能的说明。古寨的筑造都充分考虑到防御功能的有效发挥,均高踞山巅,据险建寨,易守难攻。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至鲁观乐后感叹:“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焦老的《荆门古寨》就荆门古寨而言,“观止矣”。
他是一位历史文化的抢救者
东宝中学退休教师
汪怀庭
焦知云同志,一位历史文化的抢救者。
在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焦知云同志走遍了荆门的山山水水。他不分冬夏,登高涉险。访寨访桥,拓碑注文,把危在旦夕的文化遗存记录在册,编辑成书。煌煌五大本,2000余页,彩图200多幅,正文200多万字。其史料价值、文化含金量实在无法估算。
焦知云同志的成就,除了他对文化的热爱,与他的学养、他本人的人品也不无关系。他曾经是市一级领导,但毫无架子,与任何人打交道都完全平民化。笔者主要靠自学当上教师,爱好古文化,相同的“嗜好”让我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与焦知云同志一见如故,添列朋友之列。
幸运的是,在八十开外结识焦知云同志,并陪伴他在象山、白龙观做田野考察,感受他对文化事业的执着和对所有人的亲和感。
知云同志探古之路上,不管在任何地方都会遇到真诚的协助者。从《荆门探古》丛书的后记中,我再次感受到焦知云同志的人品,他没有忘记这些普通的朋友,一一登录致谢。
大楚工匠的绝版创制
荆门市民俗学会
李林林
《荆门探古》系列丛书,来自焦老先生的“四种精神”与宝贵品格:
一是强烈的奉献精神。在许多人沉溺于现代繁华都市生活的时候,他却踏遍荆山楚水,攀爬奇石险崖,一笔一划地拓碑,留藏荆楚文化精品遗珍。
二是极端的吃苦精神。煌煌四卷,张张碑拓,座座古寨,条条河流与桥涵,没有超人的吃苦精神,没有顶风冒雪抗日头的耐力,根本不可能完成。
三是高远的人文精神。焦老是天门人,不仅踏实奉献荆门工作三四十年,而且对荆门历史文化酷爱到痴迷程度,靠的就是对荆楚文化的热爱与追索。
四是炽热的冷门精神。在荆门真能拓碑者极少,而能拓成千上万、拓遍荆门山山水水的人绝无仅有。没有这种文化上的冷门精神与造诣,就形成不了今天荆门碑拓的大热门与民众的大热爱,也留藏不住三千年的荆楚神韵。
总之,焦老先生的精神,就是一种大楚先人筚路蓝缕的工匠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品德。焦老正是靠着大楚工匠的创造精神,才创制了如此之多、反映与保护荆楚历史文化遗产的绝版作品!
云山之约
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副会长
王君
2018年11月9日14:30,云山之约——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焦知云先生《荆门探古》丛书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湖北群艺文化产业园隆重举行。
说云山之约,是因焦知云先生小名云山,以云山为号。
200万字的《荆门探古》四卷,1500余通荆门古碑、143座荆门古寨、116座荆门古桥、180余处荆门古名胜惊艳亮相,云山召唤。
应云山之约,为《荆门探古》丛书奔走呼号,精心策划,促成该书的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首功张四海,荆门市文化局原局长。
应云山之约,荆门市传统文化传播协会荣幸加入首发阵容,成为活动的协办单位。
山高云为峰,云飞山为根。此谓云山之缘。
无数山望着片片云:哪片云彩有雨呢?片片云飘过无数山。有一片云认准了荆门山,云根在此,即是最初的云山之约。
荆门山里多石碑,焦知云先生爱好书法临碑多年,见碑如见宝。天门可没这么多石碑。多年后,笔者就此跟他说笑话:天门缺石头,石碑便回归石头了。荆门山多是石头,所以碑还是碑。
荆门没人拿石碑当石头,可也没人拿石碑当宝。1995年的春天,在青龙山下白云楼,几块蒿蓬隐匿的残碑让焦老心疼。他喊来大儿子帮忙清理、打扫,制作拓片。虽然是头回拓碑,技术尚不熟练,但因后来清咸丰元年的《重建白云洞正殿并补修围墙碑记》和清宣统二年的《登白云楼诗碑》原碑失踪,拓片居然成了原碑内容的唯一记录。
从此云山之恋,一发不可收拾。刻骨铭心的爱,一爱三十年,爱得长情长久。
云山之缘,云山之恋。30年路漫漫求索,云山先生深耕荆门古文化领域,终于成就了《荆门探古》,云山之美。
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毛华,盛赞《荆门探古》系列丛书,是荆门文化家谱中一份难得的珍品。
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左屹专程从武汉赶来,祝贺荆门的文化盛会,祝贺焦老对荆门文化的又一重大贡献。
荆门日报副总编辑程兴国含泪赞叹,称焦老此举为“一个人的文化长征。”
副市长李珩最后讲话,将焦老探古之旅归纳为:寻根之旅,求真之旅,传承之旅。焦老的担当精神、专业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所有的荆门文化人学习。焦老退而不休抢救文化,感恩荆门,是文化人的良知,是情怀,更是担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