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沃野崛起田园综合体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

陈治军

通讯员

石磊

阅读提示:东宝现代农业科技园引进荷兰第五代温室岩棉基质无土栽培技术,融入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温室大棚全程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并立足“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变农区为景区,变田园为游园,变农房为客房,倾力打造集生态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土地是农业生产之本,离开土地谈农业生产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在位于东宝区牌楼镇来龙村的东宝现代农业科技园,记者亲眼见识了“无土栽培”的神奇魔力。

9月4日,记者走进由湖北永耕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东宝现代农业科技园钢构大棚生产车间,只见喷淋、温控、湿度、光照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就是没有一粒泥土。所有果蔬均采用无土营养液或树皮稻糠制成的培养基栽培,苗床上,绿油油的小西红柿苗生长着,过几天它们就将被移栽到种植床上。

“我们引进的是荷兰第五代温室岩棉基质无土栽培技术,并融入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大棚生产全程智能化、自动化控制。”该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李滨告诉记者,大棚内接近无菌环境,植物按需配制营养液,无农药、无重金属,实现真正的绿色标准化种植。

大棚内温控模拟植物最佳生长条件,喷淋采取自然雨雾模式,蔬菜每天生长时间约18个小时,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蔬菜产出量比传统方式提高5至10倍。以小西红柿为例,每平方米年产量可达80公斤。除产量高外,小西红柿的产值也很可观。“预计11月初第一批小西红柿就可上市,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可卖到30元一公斤。”李滨介绍说。

据悉,整个园区规划占地1000余亩,总投资2亿元,已建成的3万平方米智能化生产温室和1万平方米采摘及育苗温室,是目前我国南方单栋最大、设计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番茄生产基地。科技园运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补光系统、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系统、温室外屋顶自动清洗系统、双遮阳帘自动调整系统、自动雾化降温系统、循环风扇调节系统等全面实现了温室大棚全程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让传统农业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实现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新生。

目前,园区大棚内种植的小西红柿共30亩左右,由公司从荷兰引进。平均产量每亩约4万公斤,总产量约120万公斤,主要供应大型商超和精品水果店,除了荆门和周边城市外,还远销武汉以及河南、江苏、广东等地。

除积极打造现代化的果蔬种植“梦工厂”外,公司大力秉承“三乡工程”发展理念,吸引市民下乡,积极推行“共享共建”模式,通过引导市民认领小块菜地露天种植,打造现实版“开心农场”。

在大棚生产车间的北面,记者看到一块块排列整齐的“袖珍菜地”,“每块菜地大约60平方米,市民认领后,就可以在这里体验种菜的乐趣;若一时抽不出空来,可由我们代为管理。”李滨告诉记者,根据规划,公司将开辟300块左右的菜地供市民认领,目前已经有不少市民对菜地进行了预约认领。

公司还通过改造农村空闲农房和闲置资源,鼓励和引导市民下乡过田园生活,与周边49户农户联合发展民宿产业,把城市文明带到农村。公司通过探索试行村集体统一流转、企业一体化打造、农户参与经营的模式,统一规划建设49户汽车旅馆、民宿小屋和农家乐等民宿产业,对外统一宣传发展,然后再由公司返聘农户到民宿小屋等景点内自由经营。

此外,园区还将配套建设700亩古法露地种植区、120亩精品民宿区、750平方米现代农业展示中心、2000平方米会员接待中心及农家餐厅、1000平方米蔬菜分拣中心。立足“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湖北永耕农业有限公司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变农区为景区,变田园为游园,变农房为客房,通过大力发展集生态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快促进文化、旅游、互联网等元素与农业种植、加工和服务业全面融合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