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洁
通讯员
王晓艳
文/图
阅读提示:再生稻种植是荆门水稻生产上的一个里程碑。经过多年的种植,专家们在实践中发现了头茬米质不优、二茬不耐寒等问题。从2015年起,市农技推广中心开始粳稻再生稻种植的试验示范,希望通过品种调整解决当前的问题,提升荆门稻米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11月22日,大部分农民都开始盘点一年的收成。可在沙洋县毛李镇毛李村7组却有块水稻田还没收割。
不知道是不是在秸秆上停留太久,稻谷并不如中稻那样显得黄灿灿。周围的田块都已经收割,只剩这片田。站在田边,用手轻轻一碰,谷粒就从谷穗上脱落。
“这片田是我们粮食作物高效模式试验示范基地,主要种植再生稻。”市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元虎说。
“再生稻种植技术在毛李镇不是已经很成熟了吗?”记者问道。
“这里农民种植再生稻主要用的是籼稻,现在我们用的是粳稻,品种变了。”张元虎说,今天就是来测算粳稻再生稻产量的。
粳稻就是俗称的优质稻,与现在普遍种植的籼稻有很大区别。从管理上来说,粳稻的生长期比籼稻长,小面积种植可以避开目前常见的病虫害;从销售上来说,粳稻出米率高于普通的籼稻(杂交稻),粮食企业比较愿意收购粳稻,而且粳稻的国家最低收购价每百公斤要高几十元钱。
据张元虎介绍,我市本就有种植粳稻的历史,从屈家岭等地考古发现的炭化稻谷考证,我市种植粳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出现两次粳稻种植高潮。
“后来粳稻被籼稻代替是因为当时的市场并不接受粳稻。”张元虎说,当时的粳稻品种和籼稻相比,分蘖性比较弱,必须通过多插早控提高成穗率;灌浆时间长,中籼稻灌浆一般35天,粳稻要达到40天至45天;耐肥性强,所以当时在种植时,前期、中期都要施肥,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再加上出米率等因素,市场并不太接受粳稻。
“现在粳稻种植技术与籼稻基本一样,但粳稻的稻米品质比籼稻要好。”张元虎说,所以从2012年开始,我市实施“籼改粳”工程,力求提升稻米品质。
急着收割的田主朱大洪请来了一台收割机收割粳稻。收割机在田间来来回回,很快一亩田就收割完毕。站在田边,一股青草被碾压后的香味弥漫开来。被截断的水稻秸秆还是青色的。
很快,收割机里的稻谷就存满了,倾卸在朱大洪的小拖拉机里,满满一车。
“我这个车装满是456公斤,还差一点才满。看来这第二季的产量不是很理想。”朱大洪说,粳稻再生稻头季产量非常喜人。当时市农业局专家在田间测产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亩有效穗16.7万、结实率95.9%,亩产达715.7公斤。比同期种植的籼稻再生稻产量高出115.4公斤。但从第二季收获情况来看,粳稻再生稻比同期种植的籼稻再生稻要少约150公斤。
这样算下来,种植粳稻再生稻的产量还比不上籼稻再生稻,是不是粳稻再生稻品种并不适合种植?
“经过多年种植,我们发现籼稻再生稻在种植中出现二茬遇寒露风减产、头茬米质不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品种调整解决。”张元虎说,二茬稻灌浆期,荆门时常会出现温度急降、刮大风的天气,如果遇到这种天气,二茬就会减产。这种现象在毛李镇这样南边的局域出现不多,但在钟祥市等北边区域就会表现较为明显。农民长期种植的籼稻品种米型较长,在打磨时极易断裂,所以出米率不高,收购价格也不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农技推广中心从2015年起进行了粳稻(甬优4949)“一种两收”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2016年在漳河新区双喜街道谭店村扩大示范种植50亩,今年在沙洋县毛李镇示范种植了200亩。
据张元虎介绍,目前试验示范的粳稻再生稻本身就是北方品种,耐寒能力较强,可以不受低温天气影响。出米率比籼稻再生稻高7%以上。
“收割的时候可以看到,下面的秸秆还是青色,说明植株生命力较强。”张元虎说,明年将总结今年的经验,调整品种,加强管理,只要粳稻再生稻产量与籼稻再生稻持平,农民就能实现增收。
“籼稻改粳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代表的意义却不一样。”张元虎说,如果粳稻再生稻在我市试验示范成功,再生稻种植就能更好地推广,提高的不仅是农民的收入,更是我市稻米的品质,有利于我市水稻产业的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