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下二维码,或者手轻轻一挥,使用手机“轻松扫付款”已成为市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电子钱包”的安全,省心事也会变成麻烦事。前段时间,市民张女士带孩子上街玩,路边有人推销扫码送气球。张女士抱着试试的态度,加个好友,关注了一下。结果,很快张女士的微信被挟持,微信和支付宝支付密码发生变更,张女士赶紧报警!接着,她赶紧将绑定的银行卡解绑,清除了微信设备上其他登陆过的软件,并更改了微信及支付密码。虽然没有金钱损失,但张女士内心还是挺害怕的!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随着手机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人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也要注意手机移动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专家提醒,金融消费者在开启此类功能时,应仔细检查自己的移动支付载体,进行有效安全防范,在追求便捷的同时莫忘安全红线。
手机移动支付渐成主流
现金和银行卡付款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已经成为了多年的习惯,但是随着手机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这种更为便利的付款方式。如今,“出门不带钱、一部手机走天下”成为不少人的习惯,而在诸多移动支付方式中,二维码因为方便快捷、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小额支付最主要的形式。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调查显示,在当面支付100元以下金额时,用户首选使用手机二维码、条形码支付的比例为28%,位居首位。对于手机支付,在银行工作的李女士颇有感触,她告诉记者,“以前出门必须带上钱包,但是现在能够用手机付款之后,就只用带上手机就可以了,也不用找零,还能很方便地记账,现在市面上纸币流通量都少了许多。”
记者随机在城区多家超市购买商品进行测试,无论是使用微信“收付款”或是支付宝的支付功能,还是具有“闪付”功能的银行卡,在消费不超过某一额度时均不需输入支付密码,也没有对支付价格进行确认的环节。
业内人士表示,“小额免密”“闪付”这类支付是指消费金额低于限定值时,用户无须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消费。现在不少人在支付时都已经开通并使用过“小额免密”功能。其虽然支付过程简单便捷,但如果不小心也易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刷。
享受便捷时
别忘了扎紧安全“篱笆”
在移动支付大为流行的今天,很多人都会把银行卡绑定在手机上,然后用手机去付款、取钱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支付手段的日益创新,不法分子将目光由传统支付逐渐转移到手机支付上,用户在享受移动支付便捷服务的同时,却面临着被盗款的风险。
采访中,人民银行荆门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和反洗钱科科长汪远权告诉记者,为了防范移动支付安全和打击电信诈骗,早在2016年人行总行就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的通知》,帮助个人合理存放资金,保护资金安全。今年3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简称“网联”)启动试运行。根据人行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旨在管住资金通道,防范系统性风险。
他介绍说,为了进一步防范移动支付安全风险,促进移动支付健康发展,近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联合中国银联湖北分公司,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集中各方资源推动符合银行卡行业联网通用标准的移动支付产品,包括银联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支付业务在便民领域广泛应用,保障金融消费者支付安全。同时建立覆盖健康医疗、交通罚款、租房金融、便民菜场、高校食堂、自助售货机和特色景区等场景,通过引导各银行、收单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示范地区、示范商户建设,促进移动支付健康发展。
当然,在金融机构逐步提高自身移动支付安全的同时,我们广大金融消费者更要注重自身移动支付安全。金融业内人士提醒广大市民,设置手机支付软件账户密码时,不要让密码和账户名称相同,尽量使用数字、字母、符号组合;设置支付密码时勿使用简单连续、有规律、易联想的数字,如生日、手机号等,可选择指纹或手势密码进行单独加密。手机在连接使用公共充电宝、WiFi时,不要点击任何提示的“信任”选项;对于收到的中奖、换购、积分兑换等信息,不轻易点击手机短信链接;不随意扫描陌生没有经过认证的二维码;下载软件时最好选择大型、正规的应用商店下载,谨防木马病毒入侵手机,窃取手机上的银行卡账户信息。
在使用移动支付时,一定要小心仔细。付款时,要看清付款的数额再支付。同时,最好设置一个动账户的密码,只要支付时要动账户资金,必须通过密码。如果使用的是银联的300元以下的小额免签免密快捷支付,则要及时查看账户动态提示。如果使用的是移动支付账户的资金,比如微信钱包或者支付宝进行支付,在账户有变动的情况下,也会有变动提示。支付完了稍微等一会儿,看到了提示和应该支付的资金数额一样后,再离开。
移动支付的推广,让我们的消费变得简单,但是资金的安全也需要引起大家注意。不管用哪种方式,也不管国家和银行乃至第三方平台如何监管,至少作为金融消费者,小心扎紧自己的移动支付安全“篱笆”才是硬道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