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洁
通讯员
杨兴柏
阅读提示:今年,我市秋冬农业开发不再是简单的种油菜小麦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秋冬农业开发绽放出新的火花。
滞留在田里的积水退去,农民开始准备一年一度的秋播。往年秋播,荆门农民大多数种的不是油菜就是小麦,甚至在油菜籽价低的几年里,很多人选择了抛荒。
秋播是一周年生产的开始,更是下一年生产的“开场戏”“重头戏”。今年,记者发现秋冬农业开发不再是简单的种油菜小麦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的秋冬农业开发绽放出新的火花。
粮、油有了自己的“区”
这几年,先是国家取消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油菜籽价格大幅下降,然后全国油菜种植面积骤减,油菜籽价格上扬……不少农民坦言种油菜有点像押宝,一年一个样。
可今年不少农民却把原本种小麦的田改种了油菜。9月29日,钟祥市石牌镇三喜村5组村民唐登升早早地赶到6组禾场。
“村干部通知今天免费发放油菜种子,我就赶早来了。”唐登升边说边晃了晃手中的袋子。
唐登升种了10亩田,往年大部分种的是小麦,今年他计划种植6亩油菜。
今年我市将按照省农业厅确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简称“两区”)划定面积和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农业“两区”划定工作。根据“品种双低化、全程机械化、功能多元化、服务社会化、加工标准化、品牌优质化”的要求,提高油菜种植统一供种资金比例,用油料大县奖励资金的50%,确保油菜统一供种面积占比达到80%以上,严禁双高、单高油菜种子销售和种植,严防非双低品种进入生产领域,严禁从根肿病疫区引种调种。力争优质专用小麦覆盖率达到80%以上,优质油菜双低率保持在96%以上。
在油菜保护区继续深入推进长江中下游油菜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加快推广油菜机播机收,示范推广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345”模式。建设高油酸菜籽生产基地,培植高油酸菜籽油品牌。支持镇村菜籽油加工企业设备改造和工艺改良,推进浓香菜籽油产地初加工和标准化生产,变“卖菜籽”为“卖菜油”,实现就近生产、就地消费和区域销售。开发油菜多功能,打造油菜赏花观光带,创建油菜绿肥示范片,培植油菜“一菜多用”种植户,发展油菜青贮喂牛羊,多途径共推油菜产业稳定发展。
秋季的强降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很多人开始反思。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抓住当前有利天气开展播栽,10月底前以抢播油菜为主,在抢排渍水的前提下,通过免耕直播、直播一体机直播或机械浅旋、人工开沟再直播的方法,增加播量,以密补迟,确保产量。对不打算收获菜籽的田块或主要交通道路沿线的常年冬闲田,要播种绿肥油菜或饲料油菜,增绿培肥。要选好备好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品种,早备麦种和拌种药剂,提前做好小麦播种农机具的维修与调度,确保小麦适期播种。
春看油菜花,夏观荷花,秋赏紫薇,冬品梅花……如今的荆门,每个季节都有一个主打花品。今年秋冬农业开发中,我市将以三条四化同步示范带总体规划、荆门全域旅游规划及专项规划为引导,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重点推行“农业生态基地+休闲农庄+旅游”模式,大力发展休闲种植业、休闲渔业、休闲观光畜牧业和特色乡村旅游,搞好油菜花旅游线与旅游景点布局。
除了这些特色,我市秋冬播计划播种面积403万亩,秋冬填栏仔猪100万头、架子牛8万头、羔羊18万只,补笼家禽1800万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发展到800个,培育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场100个。全市改造鱼池2万亩,新建稻田综合种养5万亩。
绿色发展唱了主角
进入10月,双低优质生态油菜基地、生态蔬菜基地、优质生态果树基地、生态渔业基地建设,美丽生态牧场建设正式启动。
为什么会建设这么多种养基地?农业专家们说,现代农业已经由原来的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发展,从大水大肥资源过度消耗向生态优先环境友好转变。随着各种设施基地的建设,农业将逐渐摆脱靠天收的困境。
今年秋冬,我市将推广绿色集成技术,抓好油菜、小麦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办好40万亩生态油菜基地示范样板;抓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办好10万亩生态柑橘基地示范样板。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循环种养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办好10万亩生态蔬菜基地示范样板。推广畜禽养殖场异位发酵床模式、场床一体发酵模式等零污水排放技术,培育农牧结合生态牧场。重点推广以“香稻嘉渔”为代表的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向有机生产方式转变。
农业废弃物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绊脚石。今年我市将实施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农膜回收行动、水生生物保护行动,把种养产生的废弃物合理地利用起来。
农业专家认为,秋冬播是进行周年种养结构调整的开端。今年秋冬,我市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将重点推进“粮改饲”,支持牛羊地饲养主体采取以养带种的方式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办好青饲玉米和饲料油菜示范。粮经饲统筹后,种油菜再不是单纯地收油菜籽,而是把油菜当做牛羊饲料来种,油菜刚结荚果的时候就可以收获,不仅腾出茬口,效益也不低。推进“平改立”,将传统的“一季一作”的平面种植模式改为“稻渔共生”等立体高效共生或间套种养模式,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挖掘土地增值潜力。推进“量改质”,将追求高产的种养思路转变为以中高产为基础、质量挂帅的生态农业思路,着力推进有机稻、有机鱼、生态龟鳖、生态畜禽等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打造荆门生态农产品原料品牌。
集成技术成了新动能
今年秋冬农业开发,不再单纯地推广某一项技术,而是对技术进行整合,推进技术集成应用。
我市将主推郑麦9023、鄂麦596、襄麦55、浩麦1号等小麦品种,华油杂62、华油杂9号、中双9号、中双12号、中油36、中油杂7819和希望528等双低油菜品种,在根肿病重发区推广华油杂62R、华双5号R等抗根肿病新品种。
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优化养分投入结构,推行主要农作物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秋冬播主要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减少外来化肥养分投入。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结合小麦、油菜、冬马铃薯适宜播种期,推广小麦精量机条播、油菜种肥一体化机械开沟直播、马铃薯种肥膜一体化机械起垄播种、机械喷药(肥)、机械抗旱等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加强种子检疫,选用优良抗(耐)病品种,在小麦、油菜种植中普遍开展药剂拌种技术,小麦拌种率达70%以上,油菜拌种率达50%以上。对油菜根肿病、小麦根腐病重发田块采取轮作、使用抗性品种、调整播期、拌种、化防等集成防控措施。推进油菜、小麦高效安全化学除草,提高除草剂应用水平,推行无人机植保防控服务。
推广蔬菜集约化育苗、测土配肥等高效生态农业技术,领办生态蔬菜基地示范样板,推进“互联网+”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示范工程建设。
各项集成技术的推广,将使我市秋冬粮、油、菜优良品种覆盖面达96%以上;机械耕整比例达90%以上,小麦机播比例达70%,油菜机播比例达60%以上,农机深松整地14.5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农药、化肥减量标准化技术应用比例达到20%;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0%。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