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我市新增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增幅全省第一;1—10月,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数量91项,完成度位列全省各市州第一。

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科技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服务大局,以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近来,我市在“五大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工作亮点颇多。

五大建设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国家农高区、荆门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省市县科技资源配置联动试点城市,这“五大建设”工作是2017年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6年5月,全国“科技三会”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我市顺势而为,作出科学决策,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在全省同批申报创建的5个城市中,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唯一向科技部推荐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区。省科技厅也优先支持荆门申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并写入《2017年全省科技工作要点》。

今年4月,荆门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成为此次全国获批的19个地级城市之一,试点时限从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为了提升知识产权水平、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我市精心组织实施专利发展“倍增计划”和规模企业“专利扫零工程”、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兑现发明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引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我市,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精心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及行政执法,发起成立了“江汉平原城市群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组建了全省首支市州知识产权志愿者服务队。

积极建设国家农高区。我市于今年2月启动建设国家农高区工作,目前已制订创建工作计划和方案,拟定了《荆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17—2022年)》,并多次到省科技厅、国家科技部汇报对接,申报创建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2016年5月,我市正式启动荆门高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工作,制订并实施了创建行动计划,编制了《荆门高新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方案》和《荆门高新区战略研究报告》,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创建、管理、考核政策支撑体系。2017年7月21日,科技部火炬中心领导及专家亲临荆门高新区,对园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论证。

积极建设省市县科技资源配置联动试点城市。省科技厅将荆门纳入全省5个科技资源配置联动试点之一,我市组织各县(市、区)做好申报工作,争取将格林美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和钟祥数控机床产业园等项目纳入省市县科技资源配置三级联动试点的重点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据了解,今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1.05亿元,占GDP比重12.5%。

为了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我市狠抓高新企业培育,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着力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科技“小巨人”企业。2017年分两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3家,预计到年底新增50家以上,总量近200家,可实现三年翻番;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在孵企业198家,总数超过310家。

强化高新技术应用,在京山轻机、凯龙化工、福耀玻璃、动能体育等30家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试点工作,新洋丰、福耀玻璃、动能体育、康沁制药等发展个性化定制,楚大机电、航特科技、东光电子等开展网络协同制造,京山轻机、叶威智能、中集宏图等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推进高新园区建设,放大荆门国家高新区的品牌、政策效应,借鉴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全市高新区方阵现已形成荆门高新区一个国家级高新区、钟祥高新区和京山高新区两个省级高新区的格局。2017年9月11日至12日,省科技厅副厅长彭泉率领专家组来荆进行现场考察,沙洋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高新区工作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围绕科技园区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着力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新增湖北金泉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湖北省锂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由湖北康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组建的“湖北省校企共建军队特需药品研发中心”等10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增幅全省第一。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部级科研机构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0家。科技创新平台总量由全省第二方阵进入第一方阵。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加快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指导、支持荆楚理工学院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导产业技术需求的4个产业研究院,即与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合作共建的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和循环经济产业研究院,与漳河新区合作共建的通用航空产业研究院。

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条件与创新研究能力。据了解,我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为荆门及周边地区的5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与支持,获批国家级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市级科技计划重点项目3项;承担各级各类研发项目80多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已获授权8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科技奖励3项、市级科技奖励5项;获批省科技厅公共检测平台及中试基地建设项目1个、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

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促进科技“长入”经济的核心目标。我市把“出成果,促转化”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重头戏来抓,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

今年以来,我市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数量91项,位列全省各市州第一,登记技术需求208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8.63亿元,超额完成了省科技厅下达的年度目标。

湖北固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荆楚理工学院开展合作,今年以来,成功转化新型光引发剂及光固化单体研发技术等4项高校科技成果,合同成交金额累计200余万元。其新型光引发剂及光固化单体研发项目已完成项目中试。目前该公司投资了1000万元与北师大进一步开发联产生产工艺和生产线。

市科技局科技成果与条件平台科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我市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新九条”等政策,积极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科惠网,成立工作专班深入一线挖掘企业技术需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4月11日前,挖掘了100项挂牌技术需求上传科惠网,4月20日前挖掘了200项企业技术需求。”据介绍,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我市进行了多次督办和调研,并组织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到现场学习交流,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

6月25日至7月5日,在省技术交易所的支持下,我市分四批组织87家企业、近百位企业家参加了科惠网企业高校院所行活动,20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意向协议书,其中3家企业现场与专家签订了正式协议。此次活动从企业技术需求出发,以知名专家分享科技创新前沿动态、企业与专家“一对一”洽谈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市校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

近年来,全市知识产权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中心工作,积极抢抓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1—9月,全市完成专利申请总量2908件,同比增长44.8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174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4%,同比增长47.3%;实现专利授权总量92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9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8%,同比增长43.37%。

今年4月,我市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成功创建,不仅为我市争取了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的直接指导和支持,分享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资源,而且有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护航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品牌,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营商环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和2016年,我市在全省市州知识产权工作绩效综合评价中分别位居第一名和第二名。在2016年度全国知识产权系统专利执法维权工作绩效考核中,我市在全国140个副省级城市及地级市中排名第29位,较2015年上升了26位。

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表示,为抓好我市专利执法维权工作,不断提高专利保护水平,我市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的同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制度规章,加强执法能力建设,为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工程建设,指导叶威集团和京山轻机等企业开展专利布局、专利预警分析,成功推荐两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工程企业。

(袁敏

李顺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