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本人得到一份家族遗传的《周氏族谱》,这份族谱是周氏这一支前人留下的唯一完整的家族史料,是周氏这一支以后的清谱、续谱的主要依据。
仅对有关周培公家族史料的认定,作如下说明:
一、现在留存的《周氏族谱》(专指荆门官堰角周氏宗祠这一支,即周培公另立新谱这一支)为周培公那一世所修。手抄的族谱与新发现的周氏先辈墓碑世系全吻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宗派开列于后”的碑文,清晰可见,全文为:“周家永文、士学贵作、先宗有应、万世昌盛、功高显名、德大封成、光前耀祖、国家比兴”。至于对“九龙”的称谓,墓碑现只发现“四龙”的质疑,实际是祠堂外还有“攀龙”等碑文未制成拓片(掩埋过深),而且发掘尚未结束,不可臆测。以上碑文均有拓片,可核实。
二、周培公家族是在明代中叶即第五世就由江西河南等地迁徙到湖北荆门立新祠堂了。至五世分房(分大房、二房、幺房)。七至十世由于旧谱用完或待立新谱亦或家族另有事端等原因使其世系不统一。这是祖宗们的往事,子孙后裔不敢妄议。另据传说,周氏一族迁至荆门市,有一个大家族,由于住地在斗笠岗(现掇刀区麻城镇斗笠村)两侧,住东面的称“东周”,住西面的称“西周”;另一说,西周出了周培公,另立新谱。(“西周”这一称谓出现见“中华民国二年正月十号上浣吉日建”的碑文)。但两周派系仍有对应。“东周”现存族谱为“尚大应光振于代传家远”。对应“西周”,“学贵作先宗有应万世昌”。此说仅为传闻。
三、关于七至十世族谱有不同,有各种推断:一是内部不统一,修谱有分歧;二是五世分房(五世分房是家族惯例),各成系统。在三房中,最早使用新谱的是大房(即周培公一房),其子为“家”字辈,二房未有“家”字辈。个人认为,“周家”(新谱第一句、开头二字)不能算谱系,是总领全谱的开头语,“周”是姓,不能入谱;族谱中的字不能重复的,重复会乱套(有的族谱循环使用,不在此列),此谱中“家”字出现两次,一是“周家”(首句),一是“国家”(末句)。另“永”字派也有些房不用而大房用,因为与周氏第一世祖周永休同派字,须避讳,要用,则颠倒,即“周□永”。(按例:倒派也不允许)。
四、周培公办义学、置义田、兴义集等义举,有“义垂千古”碑可证。碑文刻有义田分领人、义田编号、水田坵数、旱田块数、东西南抵位置,共记录了八号义田数。义田数少了一块碑,“义集房舍”碑无存。上述义田、义集收入均交义学作为办学经费。周培公逝去数百年,其后人再次“修补”义学,其费用“莫不赖公(指周培公)之款以成”,这是民国二年(1913年)“德垂不朽”碑所记。当时在义学读书的学生(现在大都八十岁上下)还清晰回忆起当时义学的建筑格局、所学内容、任课教师……上述碑文拓片和人员采访均由专业人士进行。
我们周氏后代只能从现有碑文和典籍中,确认周培公这个祖先形象:他是荆门官堰角周氏的八世祖,从康熙谕祭培公之母的碑文中称周培公“移孝作忠”,认识到周培公尽忠国家、孝顺父母、淡泊名利、刚直不阿的精神风貌;从“义垂千古”碑文中,认识到周培公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慷慨义举;从“德垂不朽”碑文中,我们认识到周培公热心教育、救助贫寒的高尚情操;从诸多有关文学作品或传说中,反映了周培公勤奋学习、文武双全、身居高位、足智多谋等等,这有可能是作者另有所本,或者是作者的合理想象、发挥,做了艺术加工,运用典型化手法等等。对我们后代只能是景仰和激励,不去做没有条件的历史考证,也不去做没有根据的人物渲染。我们后代要清正家风、严肃家训,使家族成为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善良的健康的社会细胞。周氏祠堂的遗迹在继续发掘建设,有关史料在不断发现搜集中,新的证据一定更丰富、更准确。
(作者单位:荆门市龙泉中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