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晋“荆州”蠡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刘甫

西晋一统天下后,为便于对前东吴之辖境管理,将前吴荆州治地由江陵北移襄阳,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以襄州置荆州。然自元帝大兴二年(320年)南渡后,荆州治所究竟何在?本文拟结合《六朝政区》与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以下简称“州志”),对东晋“荆州”的建置、废立、迁徙、治所等作一初步分析。

一、《六朝政区》中之东晋荆州与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中东晋荆州之对比

胡阿祥先生于《六朝政区》中谓西晋荆州治襄阳,然其于“东晋实州郡县建置表”中称“荆州,治江陵。南郡辖县:江陵、华容、当阳、临沮、编、枝江、州陵、监利、旌阳、石首,治江陵。武宁郡:辖乐乡、长林,治今荆门市北”。

然今有清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中所载与其多有迥异。经详细梳理后可得:西晋自惠帝元康三年(293年)便不见有荆州建置,至东晋元帝大兴二年,“武宁郡”始称“荆州”,一直至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隆安五年(401年),武宁郡改为“长宁郡”后仍称“荆州”,至义熙二年(406年)才省荆州刺史。而江陵于整个西晋期间无置,至东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才由桓玄于西关筑子城都督府,后沿置江陵镇都督,辖武宁荆州至隆安五年。

上述清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与《六朝政区》比对孰是孰非?荆门州志始修于北宋,然已失传。明朝曾七次修志,也仅遗天启部分残稿。清朝修志五次未刊行,至乾隆才得一部较全面《荆门州志》,后又续修《荆门直隶州志》。按理其所载应参历代古籍史料汇纂,辑录应有所凭依。其中对有关东晋“荆州”的建置辑录条理清晰、断代明确,绝非“空穴来风”。然《光绪湖北舆地记二十》“荆门州沿革”谓,“晋,编、鄀二县均属南郡。隆安中,移沮漳蛮立武宁郡,分编县置长林县,分鄀县南境置乐乡县属之,又于编县侨立长宁郡,领长宁、绥安、僮阳、绥宁四县,长宁、僮阳在今荆门州境。于是,荆门州为南郡之编县西境、长宁郡之长宁、僮阳二县及武宁郡地,均属荆州”。这实际上已否定了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与《六朝政区》大致相合。又按:《晋书·地理志》言“隆安五年,桓温分南郡立武宁郡”。而《桓元传》、沈约《宋志》、《太平寰宇记》均言桓元立武宁郡,《元和郡县志》亦言晋安帝置。综上视之,似乎“武宁郡”始置于隆安五年,并非如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中所言“始置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且“荆州”治所也并非在荆门上泉冈而在江陵。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同治《荆门直隶州志》或存在舛误。然就同治《荆门直隶州志》所载、结合其他文献对东晋隆安五年之前的“荆州治在江陵”说亦乏确考看,并不排除隆安五年前曾于“古权城”立荆州之可能。故笔者可作如下小结:西晋初至东晋隆安五年之际的某一时期,“荆州”或于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中所载“古权城”为治过。隆安五年,桓元立武宁郡,此时的荆州当在今江陵。

二、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中东晋“荆州”地望

若依上述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中所载,东晋荆州曾治“古权城”,那古权城究竟在何处呢?同治《荆门直隶州志》云,“武宁,晋太康设武宁县于蒙山东,置武宁军于古权城领之。大兴二年,以武宁改称荆州。古城,荆门建阳西南,春秋权国之古城,晋武宁荆州之城也”。这里为我们提供了武宁(荆州)位于荆门建阳西南之线索。然建阳西南此古城是否为春秋权国之古权城呢?按,《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载,“权水又东右会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迳权城北,古之权国也”。此处清晰说明权城应紧邻权水,即由今荆门市区东南流至马良镇北注入汉水的竹皮河。《读史方舆纪要》《春秋大事表》《水经注疏》一致将权城定位于今马良镇一带,可证建阳西南为权城说不确,其地临建水非权水、其城非权城而仅能称“武宁”。

经考,“古城”位于今沙洋县建阳驿西南2公里处金玉村八组、建阳河西南。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修荆沙铁路时发现。城墙皆为土夯,城址为方形,东西、南北均约600米,部分土筑城垣及四周护城河遗迹尚存。据土人透露,该城传曾为战国时楚屯兵之所。而据当年曾至现场勘查过的荆门市博物馆有关人员介绍,由于该遗址内当时未发现任何遗存,故所属年代无法考定。

三、结论

有关东晋“荆州”建置,胡阿祥著《六朝政区》及清同治《荆门直隶州志》所载迥异。笔者通过比对分析,认为同治《荆门直隶州志》虽有舛误,但仍可作重要参考文献之一。而若依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则东晋荆州治所至少于隆安五年前不在江陵而在今荆门境内之“古城”,可存一说。对于其地望,实非“古权城”而仅为“古城”。“古城”位于今荆门市沙洋县建阳驿西南、建水西岸,该处或即东晋“荆州城”,始置于元帝大兴二年,至安帝隆安五年省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