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洁
通讯员
王晓艳
阅读提示:双井西瓜的横空出世,让市民认识到优质农产品的价值。这几年,双井西瓜通过各种措施保护品牌,使双井西瓜在销售上立于不败之地,又让市民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几年前,双井西瓜开始大量上市,从初始的8元/公斤,到下市前的4元/公斤,双井西瓜的高价成了荆门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让人们认识到优质的农产品是可以卖高价的。
经过几年的发展,双井西瓜在荆门城区西瓜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是如何发展本土品牌的呢?7月18日,记者再次来到荆门掇刀刘伟专业西瓜合作社,探究双井西瓜的“成名”之路。
7月下旬,大棚已经开始种植甜瓜,露地西瓜也已到了尾声。
“今年是5月上市的,开始卖6元/公斤,西瓜集中上市时也没有低于4元/公斤,整体销售还是不错的。”荆门掇刀刘伟专业西瓜合作社副理事长张启兵说。
西瓜自古便有“夏季瓜果之王”的美誉。双井村种西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和其他地方一样,他们最初种的也是露地瓜。种植模式单一导致双井的西瓜始终卖不出好价钱。
2007年,在外经商多年的刘伟带着打拼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回到双井村种植大棚西瓜。当年8月,他牵头成立了“掇刀刘伟专业西瓜合作社”。通过市场调查,刘伟发现周边市场淡季无西瓜供应,就通过各方渠道了解相关知识、经验,引进优良西瓜品种推广西瓜嫁接育苗、大棚多层覆盖栽培技术,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双井村西瓜扩大经营的瓶颈。
较周边普通西瓜生产提前1个月和延后2个月供应,填补了市场淡季无西瓜供应的空当,双井西瓜一下子“成名”了。
“以前荆门城区销售的基本是露地瓜,卖价不超过2元/公斤,但是大棚瓜上市时间早,一出棚就是4元/公斤,价格翻了番。”张启兵说,他现在把家里的17亩地都种上了大棚西瓜。
随后,刘伟在合作社实行统一供苗、统一嫁接,推广应用大棚多层覆盖、膜下滴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周边的杨店、车桥、和平等村村民也跟着他种起了西瓜。
出名容易,要一直有名可就难了。为了让双井西瓜更加得到认可,2009年,刘伟为西瓜申报注册了“荆双井”商标,2010年又成功申报了农产品地理标志“双井西瓜”。
为了保护双井西瓜这个品牌,合作社在商标的设计上动了不少脑筋。
“第一代商标就是一个普通的纸质商标,第二代是塑料型的一次性商标,第三代商标加了二维码,市民可以通过扫二维码追溯西瓜生产全过程。”张启兵说。
说起商标上刷二维码,还有个小故事。
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后,合作社就将300多名社员进行编号,并把其编号印在该社员生产的西瓜商标上,同时要求社员为每一个西瓜建立生产档案。
“当时很多人不愿意,档案也建得不好,很多社员嫌麻烦。”张启兵说,2013年,合作社申请的“荆双井”西瓜二维码获批后,合作社就把二维码印在商标上。
印二维码的第一年,一位家住丁香园的市民买了一个“荆双井”牌西瓜,剖开后发现西瓜有点倒瓤。于是她拨通了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的销售电话,合作社根据商标上的信息确定李女士购买的西瓜是由9号社员生产的,并于当天派社员上门换瓜。
让社员没想到的是,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双井西瓜的销量一下子翻了几番。
今年,合作社更是用上了第四代商标,这一代商标还对二维码进行了加密。
“这个商标一旦撕下来再贴上去的话,就不是整块。”张启兵向记者演示。
只见商标并不是常见的一个整体,而是由四瓣组成,贴上去后再撕下来,就会分成几瓣。
在不断改进商标的同时,合作社社员对品牌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现在社员也认识到品牌的力量,所以都会自觉地保护我们这个品牌。”张启兵说,以前还会有人在露地瓜上贴“荆双井”的商标,但现在社员不仅不会贴,如果发现有人仿制“荆双井”的商标贴在西瓜上,还会集体抵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