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读《万历十五年》看王朝兴衰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万历十五年》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的一本明史专著,是学习明史的必读书目。毛主席曾说,《明史》看了最生气。事实的确如此,明朝有作为的帝王不多,一些英雄人物的结局都很悲壮。比如,建国之初一大批文武功臣被清洗、一代名臣方孝孺被诛灭十族、守卫北京的民族英雄于谦被英宗杀害、锐意改革的中流砥柱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抄家,最终勤政为国的崇祯皇帝自尽亡国。

为什么明朝有那么多一心为国的忠臣名将,最终还是避免不了亡国的命运?《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作者以公元1587年为时间线索,采用讲故事的写法,一一展现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分别对应统治者、改革家、文官精英、武将精英、哲学家代表,把我们带入整个明朝历史。以此论证,在封建制度以道德体系而非法律来治理国家的统治下,王朝的衰败是必然的,无论精英们如何去改良、变革,都不能改变衰落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封建王朝皇权至高无上,但明朝不太一样,皇帝多数时间扮演的是一种精神角色,用书中的原话来讲,就是“活着的祖宗”。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体制。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把权力分配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到了成祖朱棣时期,形成了类似于现在秘书机构的内阁。到了万历年间,内阁权力达到极致,成为朝政运转中枢,任何政令都必须经过内阁复议以后才由皇帝盖印颁布全国,有时内阁还可以驳回皇帝诏命。万历皇帝年幼继位,张居正凭借皇帝老师和内阁首辅身份,联合掌印大太监冯保,加上太后支持,组成“铁三角”掌控朝局。客观上讲,当时明朝已经江河日下,正是由于张居正大刀阔斧改革,推行整顿吏治“考成法”、统一苛捐杂税实行“一条鞭法”、丈量全国土地、发展商品经济、加强边防与边境贸易,才迎来了“万历中兴”,延续了明朝70多年的统治。

有人或许会说,明朝这种政治体制在封建社会还算先进,起码有内阁参政,不是皇帝一人专政;这种体制下的改革也富有成效。张居正的改革推行了整整10年,解决了朝廷财政危机,肃清了“南倭北虏”边患,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这种利处十分有限。个人的雄才大略只能制造一个相对清明但无法长久维持的局面,封建王朝靠道德礼法约束的“人治”制度没有实质性改变。书中写道,张居正死于万历10年,死后改革举措全部作废,改革成果毁于一旦,世间再无张居正。万历皇帝以为可以摆脱阴影,一开始也想励精图治,但后来发现有些事情自己无法掌控,他逐渐明白自己不过是王朝运转机器里的一个零部件,只是按着宫廷礼仪、道德束缚做着“规定动作”,便从积极主动转向消极被动。到了万历15年,开始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连续28年不上朝。也正是以这一年为节点,明朝开始急剧走下坡路,不管后代皇帝如何努力,再也挽救不了王朝灭亡的命运。

在一套先天不足的畸形制度下,败局早就注定。治世能臣张居正,任首辅期间父亲去世,他必须丁忧27个月,虽然万历皇帝准他“夺情”,但这也触碰了封建道德底线,成为后来被清算的口实。道德模范海瑞,严格遵守着封建制度规定,让他无懈可击连皇帝也敢骂,但这也让他孤立无援,嘉靖时期罢官入狱,隆庆时期备受排挤,万历时期郁郁而终。这既是海瑞个人的悲哀,更是制度的悲哀。制度制定者要求大家遵守这套规则,但真正遵守的人却被当作另类。因为这套制度本身就是另类。抗倭名将戚继光,只能在有限环境里施展拳脚,哪怕他明知有更加有利的措施,如果政治环境不允许,也断然不会考虑,毕竟军事是政治的延伸。最后戚继光也不得不贪污受贿,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恐怕抗倭大业也无法完成。这就是坏制度让好人做坏事。

《万历十五年》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时代必要性和必然性,制度的缺失、人治的集权必然导致灭亡。我认为,现在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规范和加强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党建领域等系列制度建设,出台一系列法律、准则、条例和规定,正是基于这个时代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考虑。对我们来讲也寓意非常。我们在推进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强化制度观念意识、制度建设意识、制度办事意识、制度管党治党意识,推动制度建设与时俱进,实现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