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
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在新媒体发展和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进行大胆改革和尝试,融合图进,报网互动;创新图变,各彰其优;转型图强,良性扩张。集团建立全新的多元股权运营机制,筹建高效的全媒供稿采访中心,打造良好的新媒融合人文环境,出台完善的新媒推广激励机制,进行大胆的经营投资转型探索,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阅读习惯和精神面貌,网络传播催生了文化的多元性。新媒体一路高歌猛进,形势逼人,最直接的表现便是读者受众和广告资源的大量分流,而这两个因素,恰恰紧连报媒的命脉。地市党报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媒体转型融合发展具有更复杂的特点,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地方城市党报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加快媒体转型,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媒体融合,走出了发展新路子。
途径一
内容为王,增加传统媒体的新闻性
“媒体融合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规律。”不同形态的媒介进行简单意义上的互动与合作不代表媒体融合,媒体融合应是在同一个经营主体内打破不同媒介的界限,将不同形式的内容资源组织到统一平台上去策划、制作、生产,然后再由不同的媒介去发布。这是对传统的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和销售模式的变革,是对内容的采集、生产、发布等各个环节进行的创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重塑报业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的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下。“嫁接思维”要求传统媒体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培养数字化战略意识,成为媒体融合的“数字内容供应商”。传统媒体发挥新闻原创内容的强大优势,占据新媒体新闻发布的制高点,从最初的内容网络化的“手段层次”演变到转变运营模式的“思维层次”。互联网时代网民更愿意阅读短小精悍和娱乐性浓厚的新闻,吸引人眼球的刺激性快餐新闻更容易传播。在“内容为王”环境下,传统媒体把握内容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重视新闻性,学习新媒体快速高效的网络办公模式。
在这样的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更应坚守新闻事实,扎实地采编供稿,增加媒体融合的新闻性。传统媒体要有忧患意识、与时俱进、求变图存,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资本为要、受众为主、人才为本。在享受融合红利的传媒行业,以积极之态整合资源,借助新平台优势,改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传播方式。在大众传播下,党报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尤为重要,加强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进入“数字报业”融合发展、整合营销的全媒体时代。
途径二
多元需求,突出传统媒体的服务性
从传媒的局域环境来看,特定区域内的传媒市场可容纳的传媒数量毕竟有限,特别是同一座城市对媒体的消化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在许多城市,同城的传统媒体竞争本身就十分激烈,强大的新媒体突如其来,大大稀释了传统媒体的市场浓度,僧多粥少,竞争就显得分外惨烈。
随着媒体服务意识的增强,用户使用开始进入了“私人订制”的自媒体时代,受众更追求个性化体验,以用户为中心来“融”,以受众为导向去“合”。媒体融合过程中愈加重视用户体验,愈加贴近受众心理,愈加追求私人订制,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针对受众多元的需求发挥特色性。从营销报纸逐渐向营销内容转变方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扩展媒体产业链。传统媒体要想突出重围,就得取得竞争优势。互联网发展下,个性化需求凸显,规模经济效应下滑,互联网时代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让潜在的需求得到了释放,个性化需求得到凸显。个性化的需求和细分市场不断出现,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参与到内容生产的环节之中,在“消费者”身份向“生产者”身份的转变中,其媒体服务性至关重要。
途径三
网民互动,尝试新媒体的参与性
传统媒体围绕生产的采、编、发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建立全媒体发布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可以科学有效地整合媒介、新闻、信息、人力等各方面资源。传统媒体在融合转型中大力推进多终端形态发展,以实现电脑、电视、手机多平台多屏合一,吸收各个媒介受众以培养强大的用户群,形成牢固的立体传播链。传统媒体要不断拓展渠道,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通过学习尝试、应用锻炼、创新成长三个阶段不断突破来实现媒体的有机融合。
媒体界也常讲“渠道为王”,拓展渠道是传统媒体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媒体在数字报业时代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从实现由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的信息发布模式向媒体受众信息交互的转变,由传统媒体垄断新闻发布市场的地位向“全民记者”细分市场的转变,由固定传统发布渠道向移动互联网多终端发布的转变。内容资源的多渠道采集,多媒体编辑,多元化发布,推动了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打破传统媒体“一次采集、一次发布”的形式,达到真正的信息“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元传播”。同样的信息通过更多的渠道抓住各个媒体的不同受众群体,这样才真正可以达到多渠道占领市场。面对网络数字新媒体的蜂拥而起,传统媒体开始思考如何应用微信网络平台开拓经营市场、维护自身品牌。微信媒体作为依托网络平台衍生的宣传介质,具有及时、简洁、娱乐等优点,吸引了广大人群的参与和互动。
途径四
信息共享,优化媒体融合发展的包容性
互联网不仅是工具和平台,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思维”显得格外重要,这需要对全行业的情况有所了解,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更应从“术业有专攻”发展成全媒体时代的“百事通”:掌握采编写作、摄影摄像、制作营销等多种能力,能适应新媒体新闻在内容上、风格上和发布方式上的不同要求,熟练应用各类现代化通讯技术,拥有良好的新闻素质和互联网思维。传统媒体工作者大多拥有高学历、高资历,而新媒体工作者群体趋向年轻化,拥有活跃的思维、学习的积极性和强大的接受力。这表明传统媒体应用积极之态去吸纳年轻的优秀人才。比如可以尝试同各大高校合作,建立舆情分析站点、招募新媒体建设团队和组织学习交流活动等,真正做到全方位、多层次、高领域的媒体融合。
途径五
适应环境,强化媒体矩阵发展的选择性
媒体融合发展以来,新媒体产品如雨后春笋让人应接不暇,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中的资源数据库,可以通过网络抓取、微信采集、微博获取、用户报料、外场回传等多种手段,将海量的信息聚合并统一展现。通过灵活的架构搭建,既能够支撑传统媒体现有的业务模式,又能够适应报媒未来业务重组的需要。地市党报的转型融合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经过多次尝试后,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体现了强化媒体矩阵发展的选择性。
传统媒体付出巨大的采编成本进行内容生产后,不是简单地将其生产内容电子版化,而是二次利用,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的再创造,配图片、填视频、加链接和做专题等。在整个过程中,传统媒体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打破制度和行业壁垒,不断优化流程摸索创新,显现自身核心竞争力。媒体融合中,即便面临新媒体的井喷发展,传统媒体仍然是坚守一线主阵地,居于舆论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并没有变,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积极探索出一条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新路径。
地市党报作为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复杂的产业环境和市场需求,高速发展的成长路径、异常艰难的生存环境、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决定了他们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别无选择,必须不断自我加压,改革创新,加快转型,融合发展,才能完成时代使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塑和激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