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少了这些美味
近来,网上“穿山甲公子、穿山甲公主”事件引发热议,人们纷纷抨击这种炫耀性的、不健康的饮食风气。的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新奇,吃山珍野味成了评判餐桌食物是否有档次的一个标准。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才健康?哪样的餐桌安排值得提倡?
“我因为青春期脸上长了很多痘痘,留了不少痘疤,抹了很多药也不好,爸爸就让乡下的亲戚帮忙到野地里抓蛇,说让我熬蛇肉汤喝治疗痘疤。”今年24岁家住南门社区的王平对记者说:“但我拒绝了,我告诉爸爸不要迷信野味,伤害动物。”
不过,至今社会上仍有一些人“偏爱”野生动物。今年初,一位微博用户炫耀“第一次吃穿山甲,口感很好,已经深深地爱上这野味了”,遭到网友极力声讨,这位微博用户被称为“穿山甲公子”,上了搜索热词。随后,另外一位女性网友也发文声称“吃了穿山甲、蛇、天鹅和猫头鹰”等野生动物,字里行间流露着优越感,被网友称为“穿山甲公主”。
野鸡、野鸭、野兔、野猪,到近来炒得沸沸扬扬的穿山甲,甚至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浙江省淳安县农民陈某为了吃“野味”尝鲜逮了114只癞蛤蟆。吃野味,在一些人看来能够滋补养生,而如今,更多的人却将其扭曲为猎奇炫耀。
“饮食观念的改变,需要科学知识的普及。”王平说,“比如,我曾迷信过野生鱼,认为野生鱼纯天然,要比用饲料喂的养殖鱼味道鲜美而且安全一些。后来,听我一个做营养师的朋友介绍,野生鱼生长周期长,加上现在环境污染严重,体内重金属污染物更容易超标。”
市健康教育所所长李静说,据有关部门对家禽、家畜和几种野生动物的营养成分分析比较,发现它们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能量等主要指标上相差无几。但是,人们食用的家禽、家畜肉类产品都是经过卫生防疫部门严格检疫之后才投放市场的。而野味往往来路不明,人类对它们的生存方式还缺乏了解,因此,食用野味实际上不安全。同时,许多被人们推崇的山珍野味身上都带有各种病毒或寄生虫。另外,一些偷猎者常常采取毒杀的办法获取野生动物,而且所采用的毒药毒性大、不易降解,残留在动物体内,食用这样的动物就有被继续毒害的危险。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饮食文化建设。消费者也要转变观念,追随健康、文明、安全的餐桌消费“新食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对健康饮食的建议是,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链接
豆浆、豆奶
豆类食品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大豆中的豆固醇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大豆富含钾,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还有含量丰富的异黄酮,对防治骨质疏松、阻断与抑制癌的发生也有良好作用。
十字花科蔬菜
花椰菜(即菜花)、西蓝花等十字花科蔬菜,钙、钾、钠、铁等碱性元素含量丰富,属碱性食物,在维持体内酸碱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番茄
番茄除了具有一般蔬菜的营养特点,还富含番茄红素,是较强的抗氧化剂,可改善老年性黄斑变性。调查表明,人体血浆中番茄红素的含量越高,癌症、冠心病的发病率越低。
菌菇
从营养价值看,菌菇类食物除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等,还含有较多的矿物质或维生素。其中,黑木耳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凝作用,可减少血液凝块,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症,对癌细胞也有抑制力。
荞麦
荞麦是粮谷类食物,蛋白质含量较高,达10.6克/100克,脂肪仅占2.5%,其中赖氨酸含量比小麦、大米约高2倍。荞麦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柠檬酸,还有较多膳食纤维。
海鱼
海鱼不仅蛋白质含量高,易于消化吸收,而且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不饱和脂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DHA,与人的大脑生长发育、视网膜功能关系非常密切;另一种是EPA,可降低血小板凝集,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