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体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如何让学生安全、快乐地进行校外教育,同时增长见识,我市教育部门、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怎么做?
研学旅行是要让学生学会生活
5月18日,全省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启动工作会在我市举行。据我省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
研学旅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让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研学旅行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珍爱生命,提升其抗挫能力。
为推进研学旅行工作,从2013年起,国家教育部在部分省市开展了研学旅行试点,2016年11月正式发文要求全国开展研学旅行工作,我省随后出台政策开始实施。
根据我省要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利用教学时间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开展。一般在3月至5月、9月至11月等6个月中进行。原则上每学年累计时间为:小学四至六年级4-5天,初中一或二年级5-6天,高中一或二年级5-7天,禁止学校在寒暑假及法定长假期间安排研学旅行。
我市研学旅行体现”新老结合”
日前,我市教育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市推出的研学旅行线路主要体现“新老结合”,“新”是学习航空等知识,“老”是追寻历史足迹。
按照方案,市级研学旅行可结合我市建设中国农谷和发展航空产业战略,利用“屈家岭遗址——陶文化博物馆——梅花鹿繁育基地——太子山森林公园——钟祥明显陵——漳河爱飞客镇”等研学线路,开展“探寻农耕起源”“体验农谷文化、寻找历史足迹”“感受家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探访世界文化遗产”“实现航空梦想”等系列主题活动。
市级以上研学旅行,可参加国家教育部、湖北省“圆梦蒲公英”乡村学生看省会、看首都、看沪杭,“寻访红色足迹”井冈山、韶山、延安游学及清华、北大等名校励志体验游学等系列主题活动。
各地各小学要依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人文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人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
家长全力支持,但看重形式内容
家长如何看待研学旅行活动?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中小学生家长,答复是:全力支持,但学校要做好安全预案及出行计划。
家长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文化旅游等部门配合,依托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打造一批研学旅行本土精品线路。学校要多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章、摄影摄像、手工作品等各种方式完成研学任务。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经验,在生活中磨炼意志。
学校要提前拟定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和安全应急预案,通过短信等形式向家长告知活动线路、费用开支等事项,做好师生行前培训和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购买师生意外险等,协调公安、交通等部门把好学生出行、餐饮住宿安全关。
也有家长提出建议,研学旅行活动具有公益性质,如果所需费用应由学生个人承担的,也只能适当收取成本费,随同老师费用由学校承担,学校不能进行经营性创收,对特困家庭的学生要减免费用。政府行政部门要统筹协调,划拨开展研学旅行的专款,尽量减轻学生的旅行负担,同时要制定针对研学旅行的景点门票、经营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促进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
链接:他山之石
研学旅行需要家长委员会参与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有经验可以借鉴,该省部分中学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由家长委员会审议研学旅行方案,并参与委托机构招标、安全监督,起监督作用的家长委员会在活动推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安徽省某中学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既参观了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又在南京某教学基地接受半军事化生活训练,开展国防与安全意识教育。同时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拜祭。活动之后,学校通过演讲、作文赛、摄影赛等展示学生学习的经历,学生及家长反响很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