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朋友集体“遭殃”
无故被办理ICT业务
山东菏泽的魏先生是中国移动近二十年的用户,在1月15日,魏先生查询手机消费详单时发现,自己名下出现了一个5元ICT集团产品套餐业务(下称“ICT业务”),并不断被扣除话费,查询发现这一业务是2016年5月16日在网上办理的。对此,魏先生感到十分诧异,自己从没有办理过这项业务,而且自己连ICT业务是何种服务项目都不了解,怎么可能会办理此类数据业务。随后,魏先生咨询周围同事及朋友发现,过半亲戚朋友纷纷“躺枪”——集体被开通了ICT业务。
虽然数额不多,但已经连续扣费超过半年,而且身边的亲友多有此类遭遇,“被办理”业务的欺瞒感令魏先生深感愤慨,便致电10086客服询问,客服几经闪烁其词后,给出了“单位为其办理”的答复。记者在查阅资料后获悉,ICT业务,多为集团或单位同意办理。但是,魏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已脱离单位数年,单位办理的回复纯属子虚乌有。
与此同时,魏先生及其朋友表示,在“被消费”之后,移动公司既不发送信息,也不寄送账单,如果消费者自己不查询,根本不知道。
啼笑皆非:
车马未到,业务先行
无独有偶,今年24岁的小石也遭遇了中国移动“空降”业务。小石告诉记者,自己原本打算年底购置一辆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但就在几天前查询话费账单时发现,自己的话单中竟多出了一项“车管家”的服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自己至今未购买过汽车。
无奈的小石只能通过移动客服进行业务取消,但客服人员告知小石,此类“车管家”的业务虽然可以取消但却无法退款。但在小石的强烈要求并提出将会投诉的意见时,客服才将其费用退还。
“这个车管家业务是移动营业厅给私自加上的,他们还制造了假录音,我取消了还不退钱”。在小石看来,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欺诈。
基层任务重
管理存漏洞
对于魏先生的遭遇,在百度上搜索相关信息,发现许多网友都经历过被恶意办理业务的事情,最后要么是办理的退费,要么消费者就认栽,但对于具体原因却一直云里雾里,不了了之。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样性的,央视网曾披露过其中的一种可能情况:移动公司每个月、每个季度对内部员工都有考核,完成业绩就能得到加分奖励,完不成则会被扣分。因此,一些移动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业绩,会在后台利用一些消费者不会看办理业务短信的侥幸心理,为用户办理一些不相干的业务。更有甚者,某些有特殊权限的人员,可以直接给用户开通业务,用户不查话费详单一般不会察觉,尤其是对话费比较多的用户来说,每个月多个五块十块的,不会在意。
一位曾在中国移动工作过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地方政府考核GDP,他们考核“KPI”(关键绩效指标),重点是放号、增值业务,每个项目动辄要求一个月完成上百个,完不成,就扣发奖金,剩下每月1000元的基本工资,甚至随时可能被辞退。“公司只要业绩,我们还要吃饭,靠自己跑业务,对于这种显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能依靠特殊渠道来获取客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消费者不爱较真,虽有维权意识淡薄的因素,但更在于维权难度大、成本高,以中国移动为例,消费者经常是“为讨1元钱,要花10元钱”,举证困难不说,还要搭时间费精力,往往自认倒霉了事。因此,公众经常遭劫,移动公司却鲜少受罚。
作为营业收入超六千亿,净利润超千亿的垄断巨头企业,中国移动在服务上一直不令人满意。作为本应该是给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企业,却利用自身职务之便以及达到绩效,擅自损害消费者权益。
(据中国经济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