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全民健身城市新名片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本报记者

袁敏

阅读提示:近年来,我市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互促共进,通过广泛开展有品牌影响力的体育活动,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有力地促进了“健康荆门”建设。

在体育场馆、公园广场,随处可见跳广场舞、打羽毛球、跳工间操、打太极拳的市民,场馆、街道显眼位置悬挂着“每天健身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等等号召健身的标语,健康主题公园等休闲健身平台越来越多,“爱飞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施工建设……浓郁的健身氛围让人忍不住想运动起来。

在3月底召开的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荆门作为各地市州中唯一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典型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近年来,我市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互促共进,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健康荆门”建设。钟祥市成为“世界长寿之乡”,京山县被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网球特色城市”称号。2016年,全市体育锻炼人口达138万,占总人口的46%,城镇和农村人群国民体质达标率分别为90.9%和88.1%。

发展健身休闲产业

做强健康产业硬支撑

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全民健康产业项目296个,总投资16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以通用航空、体育用品、乡村旅游为重点的三大运动休闲产业。新建“爱飞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极客公园、飞行家体验中心、通用航空水上主题公园,漳河通航文化特色小镇初具雏形。建成李宁体育装备制造产业园,荆门高新区被授予全省唯一一家“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让运动走进乡村、融入生活,乡村旅游产业获得突破性发展,钟祥莫愁村成为全省第一民俗村,长寿文化小镇、京山花鸟文化小镇正在规划建设中。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搭建全民健身大平台

为破解体育设施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市将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连续三年将“双百”健身设施工程纳入政府民生实事,每年投入体彩公益金1500多万元用于支持体育活动。对社会资本投入的公益性体育项目由政府购买,每年享受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政策群众超过90万人次。采取PPP模式,投资4.3亿元建成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的荆门生态运动公园。

在全省率先编制出台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把建设体育社区列为城市功能分区和新城新区建设的规划审批前置条件,

全力建设湿地公园、体育运动广场、休闲游园、绿色步道、户外运动场所等健身空间。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后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一条街、健康主题公园等休闲健身平台50个,建成荆门体育文化中心、钟祥体育中心、京山文体中心,全市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98.5%。

目前,我市体育场馆、场地数量达到1965个,其中大型公共场馆13个、网球场地200多片、篮球场地1100多片、羽毛球场地400多片。市、县、镇、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和中心城区15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

广泛开展体育活动

引领全民健康新风尚

通过举办精品赛事,增添运动的魅力。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荆门)国际冬泳节,吸引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近500名冬泳爱好者参加,荆门漳河成为全国第二个被国际冬泳联合会授牌的“国际冬泳活动基地”。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吸引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31支网球代表队参加。在全省地级市中第一个举办国际马拉松赛,吸引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0多名选手参赛,被评为“湖北省概念马拉松金标赛事”。

打造特色项目,塑造体育品牌。连续举办两届爱飞客飞行大会,现场观摩人数超过50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荆门城市知名度。实施体育项目“一县一品”工程,中国(京山)网球节成为湖北唯一获准保留的网球类活动,沙洋江汉运河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漳河“凤凰湖铁人三项赛”、屈家岭“从中国农谷到中国光谷”自行车赛等县(市、区)体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群体活动引领健康风尚。坚持以全民健康带动全面小康,将体育作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极,每年举办篮球、网球、太极拳等群众性体育活动15项以上。加强对全民健身的指导,每千人拥有社会指导员2.45人,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达到100%。深入挖掘赛事文化内涵,推动荆门国际马拉松“领跑世界,从荆门出发”、爱飞客飞行大会“爱飞客·爱生活·爱荆门”、荆门国际冬泳节“亲水运动,挑战极限”等体育精神转化为城市内涵和市民精神。

(图片由荆门日报影视中心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