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充分发挥项目投资“定海神针”作用,瞄准脱贫攻坚、生态保护、产业转型三大重点,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变脱贫短板为投资机遇;把生态保护作为后发优势,实现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多赢;把产业转型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抓手,积极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项目服务效率。
围绕精准扶贫上项目扩投资
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逐村确定发展项目,研究推进措施,把扩投资细化到产业项目、村组农户。抢抓国贫县企业IPO绿色通道政策“窗口期”机遇,大力招商引企,正洽谈企业7家,万润新能源、长江星医药、盘龙国瑞医药3家签约落地。
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603个,一季度投资16.08亿元,预计全年投资85.8亿元。
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1516个村的农村环境整治、15万人安全饮水工程,投资3.97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12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防工程1055公里。
围绕生态保护上项目扩投资
以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为契机,引进北京碧水源、北京排水集团、深港公司等环保龙头企业参与十堰市生态环保建设,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280多家环保企业年实现产值近百亿元。
以举办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为契机,推动武当山景区“十三五”规划项目提前实施,今年总投资达95亿元,其中投资4.1亿元的“一街一河一路”改造项目即将竣工,智慧交通投入使用,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投资100亿元的六里坪高铁旅游小镇6月份开工建设。引进的水产品开发重点企业华彬矿泉水总投资6.57亿元,已完成投资4.2亿元,8月份可建成投产。
围绕产业转型上项目扩投资
围绕构建“一主四大四新”(汽车产业为主导,生态文化旅游、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为支撑,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产业新体系,多措并举促转型。
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采取“退二进三”、异地置换等方式,支持东风神宇、东风动力总成、东风装备工业园、东风零部件工业园、东风军品生产基地等“五大板块”迁入工业新区,可置换中心城区土地2000多亩,结合旧城改造发展新型产业,建设东风汽车博物馆,以搬迁扩投资,以调整促升级。仅东风“863”计划各板块总投资147亿元,十堰市配套投入100亿元以上。
围绕生态文化资源和汽车产业抓招商、引项目。华彬大健康、华润医药、东风新能源乘用车、沃特玛、杭萧钢构等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项目落户十堰市。其中,沃特玛电动车项目填补了十堰市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件生产空白,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5亿元。世纪中远新能源汽车项目今年可产2万辆,产值35亿元。一季度,全市共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1个,投资总额96.72亿元。
通过技术改造、更新产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先锋模具、华昌达、骐通、勇创、帕菲特工程机械、驰田金刚、天舒机电、高周波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创新发展,带动了智能自动生产线设备及工装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热处理设备等产业的集群发展。一季度,共完成改建与技术改造投资24.5亿元,增长187.4%。
镌刻今日的印记,创造辉映未来的荣光。十堰市还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环节、压缩时限,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减少76.1%,市行政审批局将于5月份成立;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投资促进工作的十条措施》《十堰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揽子创新政策,打造十堰干事创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洼地;建立市领导担任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实行“一企一策”,对项目筹建的各个环节提供全程服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