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通讯员
张纯
文/图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兄弟,他叫王红兴,来自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10组。自2015年开始人生的第一次无偿献血以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如今他已献血29次,献血量7400毫升。2016年,他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7年,他又做出了人生的另一个重大决定:身后捐献全身能用的所有器官。
生日当天,完成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
2015年4月7日,正值沙洋县纪山镇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王红兴和几位朋友相约参加。当天,市中心血站的献血车开到了庙会现场,不少游客在逛庙会的同时捋起衣袖献上了爱心。早就有献血打算的王红兴也加入了献血队伍,献出了400毫升全血。
“当天是我43岁生日,就在那天我正式成为了一名无偿献血者,说实话,感到既有纪念意义又无比自豪。”王红兴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他就有献血的打算,但因种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搁置着。
当天献血时,血站工作人员告诉王红兴,他的身体各项指标都很健康,可以考虑捐献血小板。因为健康人体内血小板数量充裕,捐出的血小板在48至72小时内便可以恢复到捐献前的水平,比捐献全血的恢复时间更短,一个健康的人每半月就可以捐献一次血小板。
半年后,王红兴来到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捐献了一个单位的血小板,捐献后他没有感觉到任何不适。此后,只要有时间,王红兴就会隔三岔五地前往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有时正在田间忙碌的王红兴接到血站的紧急求助电话,他也会立马放下手头的农活赶往城区。
以身示范,带动亲朋好友加入献血队伍
在他的带领下,村子里不少农民朋友都加入了无偿献血队伍。当有人因对无偿献血不了解而产生质疑时,王红兴就亲自将他们带到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参观一袋血的采集、加工、制作流程,消除他们的疑虑。柴兴红家住在与曾集镇相邻的柴集镇上,他和王红兴是好朋友。得知王红兴参加了无偿献血,柴兴红也加入了进来。近几年,他们每每相约一同前往市中心血站奉献爱心。
如今,王红兴共献血29次,献血量达7400毫升。他告诉记者,人活着要有爱心、有善心,自己有一个愿望,就是此生献血能达到100次。
受王红兴的影响,其女儿在校期间加入了学校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团队。
2016年,王红兴成为了荆楚热血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服务队中有不少队员都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同年5月,在与家人沟通之后,王红兴也自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从此,他在公益之路上走得越来越有劲。2017年6月,他再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身后捐献自己所有有用的器官,挽救那些需要挽救的生命。
爱洒公益,奉献之路上收获人性的满足
每一位无偿献血者都有一颗热心公益的心。王红兴虽然是一位农民,但他爱好广泛,热心公益事业,善于结交朋友,兼任着湖北电视台和荆州电视台农民记者的职务,经他报料的许多新闻均登上了电视荧屏。电视台定期会付给他一定的稿酬,他将收到的稿酬全部拿来资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2017年3月,他和家人加入了网络“轻松筹”,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在“轻松筹”平台上,他资助过曾集镇一位淋巴癌患者,他还资助过一位山东的癌症患者。
今年的端午节,他又拿出600元钱,买来大米、食用油、皮蛋等,送给了村里的五户低保家庭。
……
爱心,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蔓延。
其实,王红兴的家庭并不富裕。家中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需要赡养,下有正在上中专的女儿和正在上小学的儿子需要照顾,妻子的身体也不太好,干不了重农活,家中的30亩农田基本靠他一人打理。农闲之余,他便开着三轮车出门打零工贴补家用。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他仍执著于公益事业,并决心为之付出一生。他说,“这样感到内心很满足”,憨厚朴实的话语让人不由心生感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