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是块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土地。从1923年红安建立党组织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26年里,红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无数次可歌可泣的战斗,英勇牺牲的红安儿女达14万人之多,其中有9名县委书记、7名苏维埃政府主席。他们或战死在疆场,或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头是我爹娘给的,命是我自己的,共产党却是劳苦大众的,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这是敌人的屠刀架在脖子上时,共产党员程昭续代表千千万万革命者作出的铿锵回答。
“山林岩洞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野菜葛根是我粮,共产党是我亲爹娘。”“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这是在革命处于最艰难关头,便衣队战士代表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发出的誓言。妇联主任程训宣,受尽酷刑,至死也不出卖自己的丈夫——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
红安的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英明正确领导下,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洒尽鲜血,在敌人的刑场上,从容就义。涌现了223名将军、2名国家领导人。他们用自己的光辉实践,谱写了一曲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坚定的革命信仰。1923年,秀才出身、出席中共一大13名代表之一的董必武及一批最早接受《共产党宣言》和马列主义思想的先觉者,在这里建立了党组织,吸收了一批先进分子入党。当时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实行革命,努力工作,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严守秘密,牺牲个人,死不叛党。”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深入传播马列主义,坚持共产党领导,坚信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必胜。
顽强的战斗作风。革命是敌我双方的殊死搏斗,要革命就要不怕苦、不怕死。指挥官一声令下,就要奋不顾身冲进敌群,勇猛拼杀,直至将敌人摧垮和全部消灭。正如革命群众写给王鉴的诗一样:“天有王鉴,日明复明。地有王鉴,草木逢春。人有王鉴,扶危济困。鬼见王鉴,胆战心惊。”
高尚的人格品质。品质是检验一个革命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行为准则。红安革命先辈的高尚品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可贵之处,莫过于他们的革命生死观。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黄麻起义任七里区防务会宣传部长张南一,1927年12月不幸被捕,敌营营长假惺惺地对他说:“只要你保证以后不闹革命,我就放你!只要你自首悔改,我就赏你。如果愿为我们办事,马上可以当官。”张南一斩钉截铁地说:“头可断,血可流,不革命办不到!”敌营长见软的不行,施以重刑,仍然一无所获,敌人在七里坪西门外挖了沙坑,用刀割掉他的耳朵、鼻子、舌头,将他推入坑中活埋了。张南一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永远被人民敬仰。1930年,七里坪改为列宁市后,党和苏维埃政府决定将七里坪小南门命名为“南一门”,以示纪念。
无私的奉献精神。红安的革命前辈在战争年代舍得弃家、舍得掉脑袋。在革命岗位上,不图名,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革命作奉献。这是红安人民无私奉献的生动体现,是红安精神的核心和主要特征。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随时准备葬身大别山、大巴山,或是倒在长征路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徐朋人,1929年担任鄂豫皖边区书记,后受到张国焘的排斥,被撤职,降为特区税务局长。尽管有很大委屈,但接到通知的当天,徐朋人就上任了。李先念也有从军长降为营长的经历。朱德总司令的警卫员杨锦华,在革命胜利后,不当副军长,选择回家种地。曾任红军团长的方明和,决心把革命的大旗扛到底,主动申请回乡务农。还有将军之子程平东扎根老区,等等。他们的革命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永恒继承和发扬。
红安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凝聚着革命前辈的心血,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是留给子孙后代最珍贵的财富。更是今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奋斗创造更加美好明天的不竭动力。
(马宪德)
(本期《山花》文图作者均为荆门日报社退休老党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