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说说作文那些事儿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荆门日报
2016年,上海举办了一场以“我最喜欢的古代人物”和“我家的传家宝”为题的作文比赛。令举办方意外的是,此次比赛佳作并不多,不少文章充斥着一些编造的“家事”以及囿于课本知识的历史“情怀”。而在第二个题目里竟然有上千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写到“外婆留下了一件补了又补的旧衣服”。

“外婆的旧衣服”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上演着类似的荒诞剧,语文老师反复地强调着写作技巧,无非是引用实例,观点鲜明。没有真实情感,没有形式创新,只需要将熟烂如泥的“史铁生”“尼采”“鲁迅”填充到写作模板中,就能称为佳作。每一次大考,陶渊明就不停地采菊,屈原就不停地跳江,索尔仁尼琴已将古拉格群岛控诉了千万次,司马迁被宫刑千百次,李白就会“仰天大笑出门去”。

作文失真的问题,也是孩子们远离生活的问题。课余时间被各种培训班占用,很多孩子一有空就手机不离手,哪有更多时间、精力和心情去读些经典,去体会生活中真正感动的瞬间,或者耐心地听长辈讲那关于传家宝的事情?

毋庸讳言,丰富和复杂的生活是一个人长知识、开眼界、增智慧的重要资源。远离这些资源,一心扎在习题堆里和手机屏幕上,怎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有一位美国教授曾经受邀培训北京大学的部分中青年教授英语。有一天,这位美国教授出了一道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这些中青年教授高兴啊,谁不会写“我的母亲”,从小学开始写,一直写到大学,驾轻就熟啊!于是,一挥而就,很快就交卷了。结果,美国教授收到卷子一看,呵呵,写到自己的母亲,几乎千篇一律,母亲是多么地勤劳,多么地善良,多么地爱我,脸上有多少皱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连引用的名言都差不多。

大家知道,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好作文,对于每个同学都是至关重要的。经常有学生问我,你最喜欢什么样的作文,我回答总是这样一句话:写意思文,作真情章。具体地说,就是我一直倡导的“作文二十字令”:叙身边事,说平常理,贴近生活,关注心灵,写出真情。

不少同学写起作文来,就喜欢编故事、编材料来凑字数,或机械地模仿优秀作文,或将一些“优秀作文选”上的习作拼凑起来“造”成一篇新的作文。比如,写老师,总是千篇一律写老师如何对工作认真负责,如何尽心尽力帮学生补习功课,如何关心学生的生活等,似乎除此以外就没可写之处,似乎所有的老师都只有一副面孔,一种性格。每年过教师节,很多老师都会被这样“燃烧”一次:今天是教师节,老师们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或者被“白发”一回:夜深了,我路过老师的窗前,发现我可敬可亲的老师啊,还在伏案批改我们的作业,看啦,老师满头白发……

我们为什么不写写我们的老师还有其他的爱好和生活情趣呢?比如,有个学生写班主任老师改作业时爱吃花生米,有一回,竟然把一颗粉笔头扔进了嘴里……

我看到有个学生写自己的老师的习作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那天早上,全校师生集合在大操场上,校长将给我颁奖。忽然,班主任王老师风风火火地闯进我们的队伍,一眼瞄着我挤了进来,没等我明白,他已把我拖出了队伍,郑重地教我:‘一会儿你上台领奖,要先进三步,双手接奖品,然后转身,向全校师生亮一亮奖品,退三步,噢,像这样!’周围的师生全都哗然大笑,他却充耳不闻,仍一本正经地为我做着木偶似的示范动作。”这个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一个看似“老古董”,实则爱生如子的教师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一篇学生习作,叙述的是母亲不肯学打麻将,左邻右舍硬拉她入伙。作者在文中用了这样一个细节:母亲抓到了麻将中的“幺鸡”,口中叫道:“哟,这里还有一只小花鸡哩!”邻居大笑不已,母亲却在念叨:“鸡鸡鸡,二十一,我家小鸡今天该出壳了。”这个细节,真实、典型、独特,既表现了母亲对麻将的“无知”,也反映了母亲学麻将心不在焉,还能窥见一个农家妇女对正经事的牵挂,可谓一石三鸟,饶有情趣。

有个初中一年级学生写了这样一篇习作:

我家现在常住人口五位,一个40后,两个70后,一个00后,一个10后。我们之间有说笑,也有吵闹,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是团结的、相互包容的一家人。

爸爸一天中,70%的时间都在对着笔记本打字写材料。他每天打字的数量,相当于一袋大米中的米粒数,数也数不清……睡觉时间晚十一早五,可见爸爸对这个家的贡献之大。

妈妈是我弟弟的贴身仆人,只要弟弟一哭,她就像消防队员一样,迅速赶到事发现场,扑灭他的哭声。以前妈妈上班时,我请她讲题,她很快就会过来;而现在她在休产假,却没时间给我讲题,因为她要24小时呆在弟弟身边照顾他。奶奶是全家人的好助手,她会帮我刷饭盒,给弟弟做辅食。

我是家中未来的顶梁柱,所以我有写不完的作业,我不放弃任何可以写作业的机会,自习写一会儿,下课写一会儿……我每天就是举头想公式,低头写算式,常常疲劳作业。

半岁的弟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皇帝,我们都不停地为他干活儿,他哭时是正在爆炸的炸弹,睡时是随机定时的炸弹。总之,弟弟和炸弹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好惹。

这就是我的一家,一个忙得不可开交的家!我们各忙一摊,但也不忘互相帮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虽然累,但从不缺少爱和笑声。

这篇题为“我的一家”的习作写出了一个最真实的二胎家庭生活,紧张、节奏快,但又非常阳光、非常温馨。

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温儒敏说,现在的孩子就像“机器中的模件,批量化生产”。他建议老师和家长,在敦促孩子为应试教育做准备的同时,也应尊重青少年的天性。在作文写作方面,能尊重孩子们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把内心所想的抒发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写套路、说空话。

有两篇习作,值得玩味。前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阿爸还没有走(去世)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名警察,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警察。我的理想是做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后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星期天,我和几位小朋友到郊外去玩,捡到一枚蛋。玛丽说是云雀蛋,彼得说是鸵鸟蛋,丹妮说是恐龙蛋……大家争论不休,我提议把蛋孵出来。一孵出来,啊呀呀!原来是个尼克松(注:当时的美国总统)。”

这两篇习作的题目分别是“我的理想”和“孵蛋”,前者是写实,后者是想象。前一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中国孩子,后一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外国孩子。真是有趣极了,咱们不妨学学!

(作者系龙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