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从“舒适区”跳到“艰苦区”
2012年,研究生毕业的他进入国网荆门供电公司。入职之初,廖玄被分配在了客服分中心工作,对于旁人而言,一上班就能留在办公室、不用去现场风吹日晒是梦寐以求的好事,而他却并未因此沾沾自喜。
入职一年后,他主动申请到工作最辛苦的检修分公司去锻炼,并选择了技术含量最高的继电保护专业。身边的同事都劝他不要往“火坑”里跳,他却还是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密密麻麻的电气回路中。很快,他已具备独立下现场工作的能力。但他身上总有股子“不安分”劲,面对公司岗位交流活动,他再次申请走进另一个“艰苦区”——运维班。这一次没有人劝他,因为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身上的那股韧劲!
从保护到运维,一切又是从零开始……恰逢公司新建220kV掇刀变电站,他克服站内生活设施不完备、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依然热情满满,坚守站点,刻苦学习一、二次知识,编写运行规程。他主笔编写的这座荆门公司历史上接线方式最复杂的变电站运行规程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其中,继电保护章节成为了省公司推广模板。
半年后,交流工作结束,廖玄回到了保护班。此时,他已成长为班里为数不多的复合型人才。
爱拼,从“初出茅庐”跃进“技术能手”
随着知识的积累,廖玄又想挑战自己,当一回项目负责人,展现自己的综合技术管理能力。
2015年4月,柳河变电站改造项目被提上日程。这是荆门地区首个220kV智能变电站过程层改造项目,难度和风险程度也显而易见。因为完全没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廖玄带领的年轻团队又存在工作年限短、技术水平不足的问题,为期18天的改造过程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廖玄深知只有付出比别人成倍的努力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那段时间,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先去站里进行现场勘查,把当天工作的危险点和注意事项先整理出来,每天晚上九点收工后,还要加班到凌晨,分析当日的实际工作情况,并总结出更优化的施工方案。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般慢慢前进,他带领着这群年轻人如期完成了改造任务,并以“零缺陷”完成送电,为公司培养和储备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智能电网人才队伍。
2015年9月,省公司第七届技能运动会进入筹备阶段。廖玄主动请缨,挑选精兵强将,组成团队。经过艰苦的封闭训练,勇夺省公司团体三等奖,一举实现了荆门公司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
爱拼,从“埋头苦干”转为“创新达人”
“干工作,不仅仅只为了完成任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还能不能做得更好?”
廖玄在工作中经常提醒自己。
2016年11月,他在参与掇刀变开关检修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由于该站间隔较多,运维人员要完成全站断路器SF6压力巡视工作会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创新性开展“断路器SF6气体密度在线监测装置”研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送至电脑或手机终端。这样一来,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对断路器SF6气体的密度状态进行实时、长期和稳定的监测,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并申请了专利。
因为爱拼,每一个工作现场都是他积累知识、学习进步的课堂;因为爱拼,每一个改造项目,都是他施展拳脚、打造精品的舞台;因为爱拼,每一道工作难题,都是他潜心钻研、创新改进的思想源泉;他把握每一次机会,在拼搏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韩虎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