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退出
注册
搜索
首页
每日要闻
高层讲话
深度观察
专家视点
长三角合作
地区发展排行榜
经济运行报告
区域动态
产业地图
旅游发展
新区及开发区
热点问题
研究中心
关于我们
首页
媒体报道库
湖北省
咸宁市
经济
文章详情
乡村记忆馆为何火了?
2022年01月20日
10
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马桥乡村记忆馆作为我市首家乡村文化记忆馆在网上火了起来后,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这里一度成了众多游客的打卡地。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咸安区马桥镇曾铺村的马桥乡村记忆馆。该馆的主创人员湖北科技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彭劲,带着记者一边参观,一边回忆整个文化场馆的建设故事。废墟中的历史青山之间,袅袅白雾之下,古树枝繁叶茂,树身斑驳,浓荫如盖,古村落掩映其间,静静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马桥人,石门上的雕刻镌刻着一波又一波游子的乡愁。在马桥乡村记忆馆一栋接一栋的古民居建筑里穿梭,岁月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从古门楼进入,漫步于马桥乡村记忆馆中,右边是非物质文化馆、古建筑馆、古桥馆、演武堂、历史名人馆、文化景观庭院等,左边是农耕馆、民俗馆、四季自然馆、民俗体验馆、红色英烈馆、民俗客栈等。除了历史性的展厅,记忆馆里还设有现代化的文创体验馆、文艺创作中心、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等。古建筑馆内,纯手工制作的微缩古建筑模型吸人眼球,小桥、人物、山水活灵活现,荆楚风格的建筑,加上设计者的奇思构想,无不展现着古桥、古民居丰富的文化之美。非物质文化馆内,国家级非遗麻塘镇氏风湿病祖传秘方的由来被编成故事,省级非遗钱六姐的故事、长篇叙事山歌等被搬上了屏幕,冯京的传说、传统锣鼓口诀、打硪歌、火龙、咸安木雕、合菜面、栽田鼓、花灯、水车制作等工艺传承,用现代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农耕馆里,筛选稻谷的风车,老农的蓑衣、斗笠、扁担……每一件藏品都让参观者的记忆回到了乡村,不禁让入浮想“日出面作,日落面息,维井时欢,耕田而食”的画面。“虽然这些农具、纺具、生活用品离人们渐行渐远,但这些物件是记录农耕生活的活字典,反映了过去几代人的生活和智慧,是留住乡情的重要载体。”彭劲介绍说。“这里原来是一片废墟,没想到短短3年时间就变得这么漂亮。”咸安区政府一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来是一处百年老屋,已荒废多年,3年前,镇里请来了湖科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们,对这里进行了保护性翻新,倒塌的房屋进行了重新修补,除了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原有的古民居以外,还进行了重新设计,让废墟从此大变样。文化中的故事“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这是我们最开始来到这里对当地的承诺。”2018年,彭劲带着自己的团队来到了曾铺村。那时没有支句片语的详细资料,没有一张图片,面对这片27户古民居废墟,参加过省里、市里多项工程设计工作的彭劲也曾犯过难。彭劲回忆道:“压力还是挺大的。当时,能拿到手的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只能自己去找,自己去挖掘。”“当时想着要结合当地的旅游景区开发项目,要让这里成为一个能留得住乡村记忆、村民们喜欢的地方。27名师生分头行动,奔波于马桥的16个村庄,收罗当地的文化元素。”彭劲说。为了挖掘马桥文化,彭劲及设计团体一边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对27户废弃古民居进行修复重建,整体建筑风格定位鄂南传统民居;一边收集散落在马桥各处的文化故事。他们对马桥镇的历史文化进行调研,抢救性挖掘出一批即将消失的史实资料,他们又系统、完整地梳理出马桥镇历史文化的脉络,进行整理呈现出了较详实的图文资料后,大家都树立了场馆的建造方向。在3个多月的走访工作当中,大家收集到公元208年,马桥地名由来的故事;访问了马桥鱼门拳传人;找到了淦河水陆交通节点高赛畈渡口上的最后一任船工程方友;到村民家里收集农具……彭劲及其团队决定将收集到的文化元素进行分类汇总,27人分成小组负责场馆的建造工作。“说起茶文化,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赤壁的羊楼洞,但是谁也不知道马桥也是‘万里茶道’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与羊楼洞同一时期拥有的茶文化特殊的文化符号。”在茶文化馆,彭劲介绍说,建设马桥乡村记忆馆传承当地文脉,可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文化内涵,弘扬马桥地域传统文化,展现荆楚古朴历史底蕴。马桥乡村记忆馆一开始就秉承着高起点、创新型、示范性的建设目标。“先要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熟练掌握这些文化元素,再在这些文化历史的背景下,用现代的、通俗易懂的艺术设计形式,讲好马桥历史文化故事。”彭劲及团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马桥园里,记者看到,有只能站下一个人的石桥,微缩版的淦河,风吹可现的楠竹林,还有用石料雕刻的精致的战马和正在农耕的村民,一物一景精致至极。记忆中的乡愁在古建筑馆的王家畈学堂的展区,70多岁的王爹爹久久不肯离去,看到自己曾经读过的学堂的照片,他回想起了往昔。王爹爹说,当时建学堂的王职夫是个大好人,为了建学堂,要求当地村民每家出一个鸡蛋。“每家出一个鸡蛋,这个学堂就是公家的,各家各户的子弟都可以理直气壮的来这里读书。王职夫的后人也不能说这个学堂是他们家开的。这个故事现在村里的人还在传。”在自然馆里,通过声光电的展现形式,创作团队反映着马桥亿万年来的自然生态变化,还原了马桥气候变化与地理变迁,彰显了马桥丘陵地域的自然资源的丰富和无穷魅力,也浓缩了动植物精华,使观众有机会一览马桥动植物王国的大千世界,领略科普解密的快乐。“每一件藏品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在将这个故事的挖掘和呈现间,本身又会有很多故事。这真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彭劲说,穿越于历史长河的时光遂道中,一边是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一边是沉睡的历史物件,细细品味,感觉自己有一种时空错觉,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身为何人了。在这座2000平方米的场馆中,不仅展出了反映农耕、乡土、民俗文化的物件,还以现代图片、手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着马桥的特色文明村风、村庄概况、组织沿革、村情变化、人物春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元素。记忆馆的管理员段员介绍,现在10个场馆已完成7个场馆的建设工作,虽然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每天也要接待300人左右,有的是来自中央文化部的调研人员,有的是省里的参观队伍,有的是慕名而来的附近居民,有的就是慕名而来的旅游团。历史名人馆里,一个个历史故事不断在耳畔回响,令人精神振奋。馆内,一群游客正在参观,不时驻足观看或提出问题,对于展厅内的马桥文化表现出极大兴趣。闻着桂花香味,摸着木雕石刻,听着历史过往,感受扑面而来的鲜活故事,在这里,马桥文化可见,可触,可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经济网
上海社会科学院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丝路信息网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重庆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国务院参事室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