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万亩以上、产量在106万吨以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新建提质改造100万亩高标准农田。高度关注种子和耕地问题,推进“纳米农业”品牌,构建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蔬菜、青砖茶、猕猴桃、中药材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重点支持咸安中医农业产业示范园、嘉鱼蔬菜现代产业园、赤壁青砖茶产业园等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记者:如何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培育提升?黄文:我们将持续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111”行动,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品牌。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以地理标志产品为主体,着力打造簰洲鱼圆、隐水枇杷、赤壁青砖茶、崇阳柃蜜等一批优质公用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市“两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达到300个以上。大力推进赤壁青砖茶品牌建设,全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将赤壁青砖茶打造成湖北第一、全国驰名、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茶叶大品牌。记者:怎样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黄文:我们将把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部署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启动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推进180个村“四水同治”,“十四五”期间打造2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702个整治村。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繁荣,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文化特色村。记者:如何深化农村改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黄文:我们将从规划、机制、组织、人才和政策等方面加强统筹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000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生产力。专访市民政局局长陈红卫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向东宁通讯员赵伟记者:请问您对全会精神有什么理解?陈红卫:全会深入贯彻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提出了我市到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我们要深刻理解新征程上党和政府对民政之托,新时期人民群众民生之盼,充分运用新技术之利,以“深实严细久”的作风,全面推进咸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全会对全市民政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陈红卫:全会强调,要切实办好民生实事,针对群众关心的新老问题精准施策,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民生实事,真正通过办好一件件“惠而不费”的民生实事。民政部门将围绕构建“大救助”格局,着力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围绕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围绕聚焦群众关切,着力提升基本社会服务能力。记者:围绕全会制订的目标,民政部门有什么动作?陈红卫: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民政系统将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抢抓国家大力支持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建设、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机遇,全面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继续按照“兜准底、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的要求,推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对象识别的精准度;健全完善主动发现机制,规范完善“一门受理、综合评估、协同办理”机制;量化调整年度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及时发放各类社会救助金;加强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服务,督促履行委托照料服务协议。二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深入推进“六联六带”工程,巩固深化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成果,重点做好智慧社区信息平台推广和应用完善工作,依托平台开展社区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注重引入群众评价考核机制,健全社区工作者履职标准和管理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小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三是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以“抓党建、抓规范、抓公益、抓激励”为着力点,统筹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四是推进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发展。落实好《南鄂社工英才计划》,推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促进“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志愿服务记录和激励嘉许制度落地,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制,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五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全面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分层分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各项功能,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喘息服务、老年宜居社区创建等项目;完善养老服务支持政策,建立老年人助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等制度;推进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和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好高龄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农村留守老人关心关爱等老年福利政策。六是着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着力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加快推进完成全市孤儿集中供养改革。继续推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专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熊峰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环保“铁军”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邓昌炉通讯员刘会林记者: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确定了我市“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熊峰: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清晰展望了咸宁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全会明确提出,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咸宁。记者: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如何贯彻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熊峰: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关于“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议目标,完全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咸宁实际,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对我市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具有重大意义。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把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推动咸宁高质量发展主题,制定详细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奋力谱写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新篇章。记者:“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有哪些新举措?熊峰:我们要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环保“铁军”,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咸宁。一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污染防治攻坚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攻坚深度、拓宽攻坚广度,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让咸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优势更稳固。二是铆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链条。探索建立企业非法排污有奖举报办法和环境保护网格员制度,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压实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制定出台《咸宁市党政机关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部门权责边界。制定详细的县(市、区)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公开,压实地方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三是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指导、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工作宣传力度,扎实开展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步伐,争取在2023前将我市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四是努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扩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范围,加快推进“三线一单”在我市的落实落地,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服务”活动,通过“体验式”执法检查服务方式,帮助企业主体从根本上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五是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主动适应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履职能力、健全监管体系、防范廉政风险,当好推动咸宁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卫士”!专访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芳开启文化强市建设新征程打造全国旅居康养旅游地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萱通讯员蔡祖峰记者:全会对文旅工作的开展有什么指导意义?王芳:文化和旅游都与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本次全会为“十四五”时期咸宁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设计了施工图。我们将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让文化和旅游在深度融入、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体现更好担当,获得更大发展。记者:对标全会,文旅部门下一步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是什么?王芳:会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旅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全市文旅系统将对标聚焦全会要求,明确“十四五”期间文旅工作的发展定位:一是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迈上大台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开启“文化强市”建设新征程;二是突破性发展文旅产业,把咸宁打造成“可知、可达、可享、可再”的全国旅居康养旅游胜地。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市旅游接待人次达到8000万,旅游综合收入800亿元,人均旅游消费达到1000元以上。记者:围绕目标定位,文旅部门有何具体实施举措?王芳:全市文旅系统将对标聚焦全会要求,围绕“十四五”期间文旅工作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具体实施“五大工程”。实施文化旅游项目(品牌)精品工程。以中国桂花城、中部健康城、向阳湖文创基地、环球融创未来城、恋江湖旅游区、羊楼洞世界第一茶业古镇、新型文化空间体系等为重点,打造精品项目和核心吸引物,加快中心城区温泉产业迭代升级,推动环潜山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持续打响三国赤壁品牌,推动九宫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打造一批特色夜经济项目。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依托温泉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文保单位、传统村落、古民居、非遗资源,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促进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工农业休闲旅游景区。实施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推动“一部手机游咸宁”“文旅云”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智慧服务项目落地实施,提升旅游公路、风景廊道、集散咨询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实施文化旅游消费提升工程。创建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打造“咸宁有味(吃)”“咸宁有梦(住)”“咸宁有道(行)”“咸宁有景(游)”“咸宁有礼(购)”“咸宁有戏(娱)”等“六有”消费品牌,引领产业和消费全面升级。实施文化旅游宣传营销推广工程,擦亮“中国桂花之乡·三国赤壁故地”“香城泉都·温馨咸宁”品牌,讲好三国赤壁、桂月、温泉等文化故事,依托咸宁外埠窗口,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提升咸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