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拼成什么样?在咸宁农商行岔路口支行,支行员工说话声音洪亮,底气很足。15日,支行行长张治东说:“支行靠着9名员工的实干、拼搏实现了华丽嬗变。”那么,一帮员工可以拼成什么样?31岁的运营主管黄瑶,被同事笑称:“嫁给了农商行。”这里面的故事是,10月至12月期间,黄瑶为了完成行里的任务,白天跑客户、做营销,晚上理资料、录信息,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忙碌结果是,黄瑶的业绩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丈夫却无奈带着3岁的孩子回到东北老家。丈夫曾抱怨:“爹亲娘亲,都不如农商行亲。”信贷主管陈秀自诩为:“泡面女王。”“泡面女王”陈秀得名于连续三天在行里加班,餐餐吃泡面。陈秀选择泡面,不是吝啬,而是泡面节省时间,方便干事。而陈秀靠着“泡面精神”让业绩实现了翻番。33岁的柜员马丽,被同事戏称:“风火马丽。”“风火马丽”源自她走路风风火火,办事雷厉风行。在马丽的人生信条中,事情不过夜,任务不下线。马丽“不下线”的不仅有工作,还有照顾患病的父亲,看护2岁的幼儿。连轴转下,马丽的业绩在内勤中名列前茅。柜员谈雅兰,被同事戏称:“捡漏女孩。”谈雅兰的“捡漏”可不是捡到便宜,而是捡回漏掉的时间。原来,谈雅兰有一个月被抽到兄弟支行进行轮岗,轮岗时间是早上8点至下午5点。谈雅兰虽然被轮岗,但任务依旧在,她每天5点下班后,挤出时间主动联系客户,拜访商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岔路口支行,拼搏的故事还有很多。“白+黑”成为支行的一种常态,“5+2”成为员工的一种习惯。一个团队
为何能够这么拼?岔路口支行的这支团队,70后、80后、90后人员俱全。按如今流行的说法,焦虑的70后,油腻的80后,佛系的90后,都不好管理。为何岔路口支行却组成一个团队,还能够这么拼?46岁纪鲁燕,有着26年的工龄,是岔路口支行的资深员工。她说:“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领导带头在拼,不拼,就不好意思;领导帮着去跑,不做,就说不过去。”纪鲁燕口中的领导就是行长张治东。别看张治东是位90后,可老资历的纪鲁燕就是服气。你说你不能干?行长冲在前,带头干。农商开展“扫码贷”期间,行长张治东从早到晚在一线跑商户。“一天晚上,我坐张行长的车去拜访客户。张行长接到爱人的电话让他回家。张行长安慰了爱人几句,一直带我跑客户到深夜。要知道,他的爱人刚怀有身孕。”纪鲁燕说。你说你不想干?行长接过手,帮你干。农商开展“扫码贷”时,需要客户提供身份证、营业执照等资料。这些资料毕竟是客户的敏感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员工难免碰壁受挫,甚至遭受委屈。“难处的客户,张行长亲自上门拜访,难缠的客户,张行长自己接手。有这样的领导帮你干,我们怎么有借口不去干?”马丽说。你说你不会干?行长手把手,教你干。“我们开展微贷业务,员工不懂微贷产品,张行长一个个产品介绍;我们开展扫码贷,员工不懂话术营销,张行长一个个地教;我们不熟悉场景营销,张行长带我们到现场营销。领导都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有理由不会干?”谭雅兰说。一份实干
能拼出什么成果?事实证明,事业是干出来的,成绩是拼出来的。2020年12月初,岔路口支行存款余额15298万元,微信银行累计数1220户,手机银行累计数3515户,贷款余额9854万元,其中微贷余额5089万元,扫码付317户。“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客户的信任就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团队一起努力拼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行长张治东说。在张治东看来,支行能够取得好成绩,原因有三:“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张治东说,咸宁农商行党委的科学决策,给了支行发展明确的转型方向。岔路口支行目前处于转型阶段,由发展传统贷款向发展小微贷款转型,由发放大额贷款向发放小额贷款转型,由发放集中贷款向做散做小贷款转型,由少部分人营销贷款到全员营销贷款转型,由等客上门申贷向主动营销贷款转型。“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张治东说,市行领导经常深入基层各个网点,实地调研,现场解难。“中梗阻”被打通了,“老大难”被解决了,深受关注、关怀,深感鼓励、鼓舞的员工们,热情被全面调动起来。“疏通渠道,完善平台。”张治东说,支行重视渠道建设,重视员工发展平台建设,支行有一套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成立了三支互助组,由组长负责,解决本组成员微贷营销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帮助本组成员每月营销全部破零。支行定时开展微贷培训,学习微贷知识,组织员工从单位、客户、家庭、个人四个层面进行大探讨,旨在打造一支微贷硬核队伍。“1月1日,农商行岔路口支行将由原咸宁市妇幼保健院旁的银泉大道741号,整体搬迁至银泉大道548号银泉名座1楼。”张治东说,这将是一个新起点,支行将以“实干、拼搏”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