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守望立德树人初心书写教育发展华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十三五”期间,湖北科技学院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紧紧围绕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能力为重点,人才培养为核心,机制创新为关键,文化建设为亮点”的内涵式发展战略,提出“两确保三实现”的长期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依法依规治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党风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学校教师承担教研、科研项目共2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40余项;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奖励12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25项,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5万余人。湖科校友绝大多数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一批杰出校友成长为海内外学界名流、商界雄才、政坛精英。该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先进单位》、《湖北省示范思政课教学基地》、《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湖北省高校后勤管理先进集体》、《湖北省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先进单位》、《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建好队伍强师资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优良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65人,生师比16.8:1。省部级等高层次人才35人,各级各类专家68人。博士285人,硕士648人,博士占26.8%,硕士以上87.6%。40岁以下教师490人,占46%。正高职称教师150人,占14.1%。高层次教师比例提升提高特聘高层次教师占比,现有院士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1人、“揽月学者特聘教授”19人、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2016年度获批“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项目”立项3项。双型教师队伍壮大实施“领军人物计划”、“优秀博士引才育才计划”、“企业家引智计划”、“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计划”与“实践教学教师专业化培训计划”。学校聘请了300余名兼职教授和创业导师,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到企业、学校与基层科研单位开展创新、教改与教研工作,积极开展校外高端人才“引进来”、院内教师“走出去”工作,不断助力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进一步拓宽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构建路径。培养人才厚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政治引领把方向、常规教育不走样”的思政工作思路,引领学生思想价值,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打造以“上百次讲堂、讲百个故事、树百个典型、创百项精品、建百门金课”为目标的思政精品项目,依托“温情中国、双百讲坛、青马工程、周日讲评”等载体平台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该校“正音扶贫”团队荣获团中央4项表彰,“阳光天使”团队荣膺“全国高校暑期最美实践团队”,“挖掘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团队等4个大学生团队入围“团中央专项计划”。坚持育才造士坚持“教-学-做(训)”一体化实践教学,建立校内实验室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互交叉并融合的实践体系,共享共建一批一体化的实训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已经建立国家级实验实训中心1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另外学校已建成附属医院10家,教学医院5家、教师教育实习基地80个、非教师教育实习基地115个、各类医药实习基地128个。2018年,“免疫荧光技术:CD4+T细胞测定”

获批为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9年,“树突状细胞的培养、鉴定及抗原荷载株的诱生”获批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坚持稳推继教按照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总体要求推进继续教育发展。2020年学历继续教育学生总人数5763人,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为解决工学矛盾,函授教育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规范了教学过程管理,提高了教学质量。近五年学校共承担国培省培项目3500人,项目经费共计1975万元,培训效果得到省教育厅肯定和社会好评。教学科研结硕果科教投入加大重点学科专项建设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医药工程重点学科群专项建设资金1475万元;校级学科及硕士点建设投入1200余万元。共建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科普基地1个,省级平台15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6个。同时,科技活动经费达9000多万元,师均年科研经费增长到了8.41万元;校企合作不断增强,2019年横向项目到账经费6000余万元,近五年授权专利数52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1件。科研成果丰硕该校共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781项,科研活动总经费27278.35万元。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合作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合作项目)新增42项,省部级117项。获省部级奖项共17项,其中,湖北省自然科学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7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2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湖北发展研究奖2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市厅级奖56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005篇,其中被SCI收录766篇、SSCI收录24篇、CSSCI收录107篇、EI收录72篇、CPCI收录71篇。出版专著65部。科研成果登记67项。学术活动丰富近年来,该校科协共举办各类学术活动3000多项,交流学术论文5000余篇,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1500多人次。邀请知名校友龚成新教授、邹明辉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宋京生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朱阿兴教授、国际著名科学家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李敏教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Saraswati

Sukumar教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何祥健教授等一批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讲座100余场;聘请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桂汉良教授、著名党史专家田子渝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1000余场。同时,新增“辐射技术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级平台,现有咸宁市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2个市级科技平台,环境-免疫与神经系统疾病实验室等20个校内平台,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并行发展的良好格局。党建引领见成效深化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党章、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广泛增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政治生态环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高标准、高质量开好每年度班子民主生活会,认真做好领导班子年度考核评议和述职述廉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好校领导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占领思想高地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涌现出“感动咸宁”、“新时代最美咸宁人”、“荆楚好老师”、“南鄂楷模”、“最美大学生标兵”等一大批先进个人;赞颂了“WE爱在一起”、“星火支教”、“正音扶贫”等一大批先进集体;探索出以“321”课堂实践教学创新育人经验;打造了《温情中国》思政“金课”品牌,“大学生捐骨髓救陌生人”、“千名学子无偿献血”故事及“青春新向党·建功新时代”活动被国家主流媒体报道。筑牢基层堡垒打造优秀党员干部队伍,夯实组织基础,发挥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党旗领航工程、“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开展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活动,创建10个校级“双带头人”工作室和5个校级党建“样板支部”,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优化了党支部设置,学校获批第二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1个。特色办校惠生活生态校园靓环境打造“五型校园”即“生态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幸福校园、和谐校园”。学校整体上加强生态式园林学校建设,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校园景观提升改造,提升“揽月湖环境文化圈”文化品位。同时,学校获“生态园林式”学校、省后勤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和谐校园溢幸福改善教学、学习与生活条件,创建和谐校园,提高师生幸福指数。按照新校区整体规划设计,新增建筑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设体育馆、实验动物中心、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附属二医院综合业务大楼。学校除严格按照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规定足额提取各项助困经费外,还建立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开辟勤工助学渠道、推进生源地贷款工作以及落实学校常规性困难补助和临时性困难补助。同时,实施“文化创新工程”,形成一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社团家年华系列活动,创立“校有体系,院有品牌”模式。学校组织开展教工运动会、职工户外活动、新进教职工入职拓展活动、教职工篮球联赛、排球联赛等多项文体活动,增强了教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体现了学校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社团在开展过程中充分展示湖科学子风采,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营造浓了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学生在各类评优评先中脱引而出。智慧校园慧生活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网全覆盖,逐步实现“管理信息化”向“服务信息化”转变。在技术上实现“全校一张网”、“基础一平台”、“网站一个群”、“数据一个库”、“集成一总线”,在服务上实现“上网一账号”、“信息一门户”、“消息一通道”、“校园一张卡”、“办事一个厅”逐步实现,把学校校园建设成为既符合校园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又贴合师生使用习惯的新一代智慧校园,极大方便了师生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湖科人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教书育人重托,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苦卓绝的精神,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用妙笔谱写着新时代湖科发展新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