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地力”作用。提高地力什么叫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过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国土、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参与,各部门标准不一、投资分散,导致建设工程质量不高。”咸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华介绍,去年实施大部制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由区农业农村局专门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切实与全区农业发展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国土全域空间规划相衔接,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咸安区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7个乡镇14个村和1个市直单位。项目建设规模2.23万亩,涵盖1个绿色农业开发区,建设面积约2800亩;1个蔬菜产业园,建设面积约6500亩;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面积约2800亩;6个水利设施补短板项目实施点,建设面积约8700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机耕桥3座、泵站4座、节制闸3座、拦水坝3座、进出水涵管298处、分水闸44处,衬砌明渠(沟)41.03千米、整治塘堰54口,新建排水暗渠(管)3.32千米、疏挖骨干沟渠254米、田间机耕路11.26千米、水泥路84米、修复田间道10.67千米,营造农田生态林1.8万株。项目投资4460万元,去年11月完成工程建设主体公开招标。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咸安区高标准农田建设3月20日在全市率先动工,8月20日在全市率先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通过项目建设,新增耕地面积54亩,改善灌溉面积2.2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23万公斤,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10%,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95%,进一步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全区粮食安全,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助力了乡村振兴建设。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度考评中,咸安区排名全省第二,获得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奖励资金500万元,并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经费100万元。旱涝保收“这是我们硬化的4000米大沟渠,今年3月建成。沟底清淤工程,使两边除去杂草后铺上生态环保的支撑块,排涝更顺畅了。”在向阳湖镇宝塔村和市原种场3000亩高标准农田里,施工单位负责人介绍说。“向阳湖地势低,过去下雨一湖水,天晴又干旱。”市原种场党委书记、场长殷怡伟介绍,现在沟渠清淤互通,与淦河下游连接处安装泵站,下雨排涝快,干旱进水快,老百姓种田种菜方便多了,彻底改变了过去“下雨一团糟,干旱望天收”的局面。而且,机耕路修到田间地头,便于机械化操作,老百姓再也不用肩挑背扛。正在田间栽油菜的张社云说,油菜最怕内涝,现在沟渠支渠相通,积水可以及时排走,他再也不用担心了。市原种场170户居民有90户发展大棚育苗,虽然今年雨水多,但由于排水及时畅通,居民种菜无虞,日子过得丰润。据介绍,向阳湖3000亩高标准农田新建硬化沟渠26条近9000米、过路涵管127座、泵站1座。新建田间道422米、修复田间道21条共6807米,种植红叶石楠6000棵、生态草皮6000平方米。双溪桥镇三桥村蔬菜基地也是深沟大渠。按高标准农田建设,咸安区农业农村局为该基地硬化沟渠,补齐大沟,修改蓄水池。并建成泵站和节制闸,从高桥河引水灌溉,整个基地可自流灌溉排涝。驻村第一书记余忠华带领记者参观了一处大棚,里面的非洲菊开得正旺。非洲菊一年四季可以开花,是一种观赏花,
主要销往上海等大城市。“非洲菊的灌溉用水,就来自旁边新修的蓄水池。”
余忠华说。三桥村支部书记吴长江说,自今年建起高桥河引水工程后,给蔬菜种植带来极大方便,全村5000亩农田实现灌溉全覆盖,再干旱也不缺水,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据统计,三桥村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亩,硬化沟渠5000多米,埋设过路涵管107座,建沉砂池12座,整治坑塘4口,新建泵站1座、田间道104米,修复田间道436米,种植红叶石楠1500棵。助力脱贫沿着一条柏油公路,记者来到咸安区贫困村汀泗桥镇长寿村,沿途经过董继宁美术馆、润丰果园和奇果园,良田桑竹,藕塘鱼池,高标准农田建设初具规模。柏油路的尽头连接着一条新修的长达2公里宽5米的机耕路,这是为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的,还包括建设高产稳产农田3000亩,护砌硬化沟渠3626米。“以前的田地是农户各自耕种,渠路不通,很多抛荒后栽了树。”长寿村支部书记董庆辉说,今年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渠相通,路相连,很多田地流转给大户规模化种植,实施机械化操作。本村三组的黄小兵流转了六组的60亩地,水面养鱼鸭,荷塘发展莲藕采摘,还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和民宿。此外,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的沟渠路,将原来分散的果园、水库、山林连点成片,更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目前,已有本村和外地老板前来洽谈,计划流转长寿村的山林种植水果。长寿村离市区不远,山环水抱中间平畈,宛若世外桃源。该村计划将新修4公里刷黑路,与原有柏油路连接,并直通甘家垅水库和海拔275米的黄陂垴山,打造文化旅游村。据了解,咸安区坚持优先安排贫困地区、优先安排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等原则,充分响应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为依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向三桥、长寿等6个贫困村倾斜,贫困村占比43%。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贫困村农田水利灌溉条件落后、粮食生产能力薄弱、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