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35年养鱼练就“千里挑一”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从1000条仅三五厘米的锦鲤幼苗中随机挑选3条,拍照并观察一分钟后,再将3条锦鲤放回1000条锦鲤鱼群中,你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准确无误地将这3条小鱼找出来?10月18日,在央视大型新农技能挑战节目《超级新农人》直播中,面对这个不可思议的挑战,赤壁妹子胡静和她的丈夫张辉给出的答案是:3分钟。

11月5日上午,冬日暖阳下,赤壁市新店镇朱巷村锦鲤养殖基地里,刚喂完鱼食的夫妻二人挽着手沿着塘埂走向记者。基地里的2万尾小锦鲤马上要出货,还有3万余尾锦鲤苗在月底也要交付出去,心情颇佳的夫妻俩脸上挂着甜蜜的笑容。坐在记者面前,胡静认真地说,为了这3分钟,夫妻俩花了35年。

千里挑一

他们挑中了彼此

锦鲤,是一种高档观赏鱼,体型健美,色彩鲜艳,还被赋予了好运的象征,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在央视直播现场,挑战助理将观察团成员随机挑选的3条锦鲤按照1、2、3号顺序放在小鱼缸里,夫妻两人仔细观察一分钟,随后3条锦鲤被放回大鱼缸的1000条锦鲤鱼群中,群鱼或聚集,或游动,令人眼花缭乱。

仅用了10余秒时间,胡静就很快锁定了1号鱼,令观察团成员齐齐发出了惊叹声。

3分钟时间不到,3条鱼被悉数找出,对比此前挑战助理拍摄的照片一致无误,夫妻俩成功完成这项不可思议的挑战,晋级全国新农人20强。

“世界上没有哪两条锦鲤是完全相同的,花色、鳞片……总有它们独特的地方。”和鱼打了35年交道的张辉指着池子里的成品鱼,娓娓道来。

如果不是因为锦鲤,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张辉绝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会跟长江侧畔的赤壁有交集。

1985年,从部队退伍的张辉自己琢磨着开始捯饬热带观赏鱼。没有技术,就去小市场里扎堆听养观赏鱼的人聊天,“一天下来总能听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当时,改革开放后荷包先鼓起来的一部分市民对观赏鱼的追捧超出了张辉的想象,第一年小试牛刀,每个月就能挣着三四千块钱,“身边有一哥们在国企上班,一个月也才拿几十块。”

几年后,随着观赏鱼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张辉进入锦鲤养殖与繁育领域,成为中国锦鲤养殖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01年,24岁的胡静还是深圳一家公司的销售人员,性格开朗大方。年底一次回湖北的火车上,她遇到了张辉。

漫长的旅程或许枯燥,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得知张辉是在南京从事养殖锦鲤行业后,胡静这个江边姑娘对锦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张辉也对胡静这个赤壁妹子有了好感,下车前两人互留了电话。

1个月后,在赤壁家中的胡静接到了来自南京的电话,两颗相聚千里的心再次被撩动。煲了几次电话粥之后,张辉邀请胡静去南京养殖基地看看锦鲤。

“家里人不让我去,怕被人骗了”,但胡静还是偷偷坐飞机、坐出租车、转大巴车、再坐三轮车……辗转来到了张辉当时位于南京市六合区的养殖基地。

这一来,就再没走,“锦鲤夫妻”组合正式出道。

辗转多地

美丽锦鲤游进赤壁

张辉内敛,擅长养殖技术;胡静外向,负责市场营销。“锦鲤夫妻”组合很快就在业内打出了名气。

两人都有着一股猛劲。2006年夏天,张辉陪着怀孕的胡静带着5000元钱去上海散心,发现浦东大道那边在举行宠物文化展,他们当场决定拿着仅剩的2000元作为定金租赁下一个展位并紧急从南京基地调鱼过来。

挺着大肚子的胡静每天为客户选鱼、收款,在一米多高的鱼池台子上爬上翻下,看得负责调货配货的张辉胆战心惊。由于没有任何准备,每天只能用一个纸盒子收现金,两人晚上回小酒店里“数钱数到手抽筋”,7天时间卖了8万多块钱。

2009年,胡静夫妇参加日本的一场重量级锦鲤拍卖会,多轮举牌后以时价11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92万元)拍得当年的锦鲤世界标王——一条大日红白锦鲤,同时引进了一批价值2800万元的锦鲤备用亲本,意在打造国内最大的纯种锦鲤繁育基地。

“这条鱼我们关注很久了,对它已经是非常熟悉,特别适合引入我们基地。只要拍卖价格没有太超出我们预算,我们是志在必得!”胡静说,当时这一举动轰动了国内锦鲤养殖行业——首次有国人在日本拍得锦鲤标王。

养殖锦鲤的学问很深,水质、饲料、病害……每个环节都需要细细琢磨研究,最关键环节的选苗技能,则是张辉夫妇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独门绝技。胡静说:“鱼苗45天左右时就要进行选苗,95%的鱼苗会被放弃,留下来的鱼苗还要精选一次,这一次淘汰率是50%,只有品相最好的才会被留下来精养。”

最难的莫过于养殖场地。胡静掰着指头数,两人先后在南京、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多地辗转,由于城市发展城区版图扩张,要么是无法协调到扩大养殖规模的水域,要么是养殖基地被拆迁,“锦鲤养殖需要4年为一个周期,经常是还没来得及把鱼养大就要挪地儿,只有赔个底儿掉”,提及难处,张辉说有一次两人身上加起来只有50块钱,“我一点都不怕,只要给我两条鱼,我就相信我还能翻身。”

2011年,经过综合考虑气候、交通、水质环境等因素,锦鲤夫妻决定在胡静的老家赤壁市新店镇安营扎寨。他们承包了朱巷村的180亩水库,投资300多万元改造了10余个精养池,并耗费千万元资金重新引种上路。

张辉说,赤壁虽然是内陆小城市,但是各方面条件都非常适合开展锦鲤养殖,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我的爱人是赤壁人,也算为她的家乡做点事儿。”

百折不挠锦鲤夫妻追梦不止

第一轮养殖大获成功,2016年,首批成品鱼陆续被客商预订,事情似乎是沿着锦鲤夫妻美好的预测在推进。

进入6月底,大雨滂沱。7月初的一天深夜,所有精养池全部漫堤……数十万尾成鱼、鱼苗顺着汹涌的洪水逃之夭夭,所有努力付之东流,就连驻守鱼塘的本地工人都急得嚎啕大哭。

站在坡地一侧的张辉并没有倒下,他与在北京的胡静通了电话。当时,胡静在北京照顾读书的孩子,兼顾维护国内外主要客户市场渠道。

电话里是长时间的沉默,最后是胡静故作轻松的鼓励:“没啥,咱们从头再来呗。”

张辉不喝酒,很少抽烟,不打牌,唯一的爱好就是偶尔唱歌,必唱的就是《从头再来》。清淤、消杀、引苗育种……洪水退后,张辉和随后从北京赶回赤壁的胡静带着基地的工人一步一个脚印,“从头再来”。

如今,基地里一切都有条不紊,数十万尾大小鱼苗分门别类养殖在各个鱼塘里,客户下单订购的则捕捞后放在精养池中等待发货。

顺手拿网兜抄起一条大约50厘米的成品鱼,胡静即兴展示了一下她的“技能”:鱼儿在她温柔的抚摩下安静地呆着,摸摸鱼肚子,鱼儿就会往她一侧靠近,摸摸鱼头,鱼儿就会扭过去看向她……“这里的每条成品鱼都像是我自己的孩子,每一块花纹、每一块鳞片都刻在我脑海里。”

至于收益,胡静边笑边指着几条成品鱼说:“这条5万,那条6万,那条最少得8万……这几年锦鲤市场行情在涨,碰到合适机会,价格还能高出很多。”

帮衬乡亲们一把,这是胡静夫妻切实挂在心头的一桩事。基地里一共聘请了15名当地村民固定用工,月薪在3000元至5000元不等,有些勤奋好学、掌握一定技术活的工人还可以拿得更高一些。

“每年大概有三个多月的挑选鱼苗期,每天都要另外请10多名周边农村妇女初筛鱼苗,每人每天可以拿到100元工钱。”胡静说,这个基地自己还没挣着啥钱,贴出去不少,但是觉得都是值得的。

最近两年,锦鲤夫妻的基地里搞起了循环养殖,除了养鱼,还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养起了北京油鸡、野鸭、鸽子等等。

50岁的陈甲腿部残疾行动不便,穷困潦倒一直未婚。胡静聘请他在基地里负责养鸡,每个月可以拿到2400元工资。“我很珍惜现在的这份工作。”陈甲告诉记者,因为腿脚不方便,找工作的困难是别人体会不到的,而现在在这里工作,离家又近又方便还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这让他非常满意。

从2016年筹划建立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到2017年正式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的养殖面积发展到300多亩。去年,胡静夫妻正式成立赤壁辉腾水产养殖公司,今年养殖锦鲤小商品鱼30万尾,产值达到人民币300万;锦鲤亲本鱼已达到2000尾,价值人民币8000万元,加上二龄鱼、三龄鱼,总价值逾亿元。

“我们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建立销售批发市场,横向拉动衍生产业,利用广州市场关闭的契机,在赤壁建立一个全国知名的休闲产业综合市场。”对未来的发展,胡静充满期待。为了支持锦鲤夫妇的“锦鲤计划”,赤壁市组织该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金投集团、农商行等单位,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采访结束时,胡静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让更多更美的锦鲤能从赤壁游出去,游向全国,游向世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