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忙不停的“内退干部”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这是叶立清近五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一条重要的经验之谈。叶立清是农行赤壁支行内退干部。2015年初,赤壁支行选择驻村干部时,叶立清自告奋勇地去村子当上一名扶贫干部。近五年时间他一直在村里忙乎着,他坚持扶志扶贫,用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困难户的心结,开对了扶贫良方,拔掉了“穷根子”,被称为忙不停的“内退干部”。深入调研全面查摆致贫根源赤壁市赤壁镇石头口村,全村国土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0公顷,水域面积473公顷,林地80公顷。全村11个村民小组,共958户4058人。其中回民118户753人。该村现有党员95人,村“两委”干部7人,有65户贫困户,贫困人口255人。在摸清村基本情况后,叶立清找出致贫的症结所在。他总结了六点突出问题:一是农村党员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二是宣传阵地建设落后,缺乏专门开展扶贫宣传的阵地,难以形成宣传合力;三是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公益事业无法建设;四是贫困户思想工作难做,每当他入户座谈时,听到的都是村民讲如何贫困、收入如何少、或者家里有多少病人等情况,都在极力展示他们的贫困,却没有向贫困挑战的决心。五是村民矛盾突出,小农意识、攀比思想交织在一起。六是贫困户对脱贫攻坚的期望值很高,诉求情况多等,为此叶立清对此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向村里提出建议。扶贫扶志点滴浇灌思想之花同吃同住同劳动。叶立清深知扶贫工作人员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责任,他说服家里人,长年累月全天候住进村子,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村民打成一片。他改变方式,避免说教,而是在平时的交谈中向村民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五年半时间,叶立清先后在贫困户比较集中的地方召开专题会议30余次,发放扶贫政策资料1000余份,举办帮扶措施和技术讲座13场次,以通俗易懂的系列活动,引导贫困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贫困村民表示积极参与产业扶贫,靠双手挣钱致富,主动申请摘帽。用心帮助解疑难。叶立清给贫困户进行分类,分析致贫原因,把党的扶贫政策一次又一次地融入到情真意切的谈话中,帮助这些村民树立脱贫的信心。9组村民魏想新一家4人,妻子患尿毒症,长年靠药维持,每周要到四十公里外的市医院透析治疗两次,一年医疗费10万余元,家庭收支全压在魏想新一人身上。由于压力太大,魏想新几乎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叶立清白天忙村里的事,晚上就去魏想新家,动之以情,反复开导,魏想新终于被他的真诚打动。叶立清鼓励他搞稻虾养殖,请来技术员为他量身定做稻虾养殖方案,从上门改造农田、虾池消毒、虾苗选购、成虾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流程技术指导。通过近两年的养殖,终于在2017年获得丰收,养虾收入加上医疗救助,解决了医疗费的支出问题,还添置了机耕船等辅助设备。2017年底,通过主管部门扶贫成效考核,魏想新实现了脱贫摘帽。排忧解难扶贫情系民族融合深情驻守,真情帮扶。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帮什么。叶立清对困难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一组村民胡兴龙两个儿子跑运输,2004年不幸遭遇车祸同时离世,小儿子膝下有一个不满2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双亲相依为命,两个儿媳改嫁。遭受重大挫折的胡兴龙完全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叶立清详细梳理符合胡兴龙家的惠农政策后,帮助他申报相关手续,获得医疗救助4万多元。于2018年又为他孙子送上学习用品,帮助推荐到赤壁机电信息技术学校学习,申报落实教育帮扶资金,让孩子安心学习。通过叶立清的悉心关爱,胡兴龙一家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告别了贫困。少数民族称福星。石头口村同心湾庄是赤壁镇唯一回民聚居地,共有回民118户753人,占全镇少数民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贫困户7户,32人。为做好少数民族贫困户和汉族贫困户共扶持、共发展、共脱贫,推动民族融合繁荣之路,叶立清在做村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选聘在回、汉两族村民中有较高声望的代表作为村级扶贫专干,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如今,石头口村在叶立清和村里的帮扶下,焕发出一片生机:整洁的村庄、整齐划一的村组小道,靓丽的公厕等,为村民出行带来了方便;每逢傍晚时分,小型文化休闲广场的舞姿、农家书屋的读书室、村民议“政”的讨论声,处处充满了正能量,给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