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统节俗缘何与岁时节令相应和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咸宁日报
中国早期的时间概念,是和古人对自然、天文的观察相联系的。对不同天体的观察,可以产生出不同的历法。例如,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可以产生太阳历;对月亮盈缺的周期变化,可以产生出太阴历。另外,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也可以确定季节。我国古代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太阳历;而定出每月长短,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依据的则是月亮的变化。

1

季节与月份

为了准确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已总结出不同的天体坐标系统。那时,基本有三种坐标系统:地平坐标系、赤道坐标系和黄道坐标系。

以天顶(头顶正上方)和地平圈为基本圈建立的坐标系叫地平坐标系,两个坐标分量是地平高度和方位,方位一般划分为24个。

以赤道为基本圈的坐标叫赤道坐标。天文上的赤道并非地球赤道,而是地球赤道平面向外延伸与天球相交形成的大圆环,叫作天赤道。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包括天赤道在内的范围较宽的一条星带,由西往东分成28个天区。这些天区有专门的术语,叫作宿,共有二十八宿。

以星宿为坐标,通过观察太阳的相应位置,便能够确定季节与月份。在孟春之时,太阳的位置在营室宿(西北方向);到了仲春,太阳的位置向西南移动,进入奎宿的位置;而在季春,太阳进入接近正西方向的胃宿范围。

以初昏、拂晓时刻出现在南方中天的星宿,同样可以判定季节。一月孟春,初昏的时候,参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尾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二月仲春,弧星在初昏时刻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则是建星出现在南方中天。

与二十八星宿相关的,还有十二次的概念。古人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份,称之为十二次,用以纪年和确定节气的变换。由于十二次将天空等分,而二十八星宿所占区域大小不一,因此二者只能大致对应。

北斗七星在初昏时候斗柄的指向同样可以确认季节,且斗柄指向的方向被认为是该季节方向的代表。斗柄指东为春季,斗柄指南为夏季,斗柄指西为秋季,斗柄指北为冬季。这样,春夏秋冬就和东南西北对应起来了。

由此,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天体的运转,将方位、季节、节气、月份连结为一个完整的时空体系。

2

天象与物候

除了天象之外,大地上草木动植一年四季的变化,叫作物候,也可以用来参照时间。

比如,《逸周书·时训解》记立春三候云:“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记雨水三候云:“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其中,“东风解冻”“草木萌动”“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就是物候。通常来说,五日一候,全年七十二候。

同时,还可以看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出现很早,汉代以前就有了,但最早出现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后来逐渐产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最终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从岁时对应的方位来看,春季对应东方,所以天子要在立春的日子里去东郊举行迎春仪式。在《礼记》的描述中,明堂是天子接见诸侯、进行宣教、举行祭祀仪式的建筑。它将“岁时—方位—政事”三者统一在一起。明堂分为十二堂,东、南、西、北每个方位各三堂,与四个季节、十二月份相对应。十二明堂内方外圆,从上空俯视如同表盘,天子按照顺时针的顺序更换从事政务和举行仪式的明堂,最终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明白这些时空观念,对理解古人设定节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节日中的民俗事项,往往和天象、节气、物候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时间大概在农历三月季春。这个月的星象是太阳运行到了胃宿的位置,黄昏时候七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拂晓时候牵牛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物候是“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皇帝的活动是“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鸾路,驾苍龙,载青骑,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养,其器疏以达”。

这个月的月令特点是“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即整个大自然处于生长开放状态,因此社会和人事都不可以封闭。清明踏青,就是应和自然特点的天人合一行为。

又如,端午接近芒种和夏至,在农历五月仲夏。这个时候,太阳运行到井宿的位置,黄昏时候亢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拂晓时候危星出现在天空的正中;物候是螳螂出现,蝉和伯劳鸟开始鸣叫,反舌鸟不发声,鹿角开始脱落等;朝廷的活动是“天子居明堂太庙,乘赤路,架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

此月的月令特征是“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勿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意为在阴阳之气相争斗的时节,君子要处处小心谨慎,调节身心。这与端午节的喝雄黄酒、悬艾、挂菖蒲等辟邪与保健民俗是有关联的。

3

节日与民俗

《易传》中有一种时空观念,后人总结为“后天八卦”。

其中,震为东方,时令是春分;巽为东南,时令是立夏;离为南方,时令是夏至;坤为西南,时令为立秋;兑为西方,时令为秋分;乾为西北,时令为立冬;坎为北方,时令为冬至;艮为东北,时令为立春。

用中国节俗的特征跟八卦的某些特征相比较,可以发现其间具有某种相关性。例如,春节的时间接近立春,具有结束旧年、开始新年的意义,而艮卦的含义正是结束和开始(成终成始)。又如,中秋时千家赏月,万家团圆,具有庆祝的性质,而兑卦的含义正是喜悦(说言乎兑,说即“悦”)。

汉代开始,人们将《周易》六十四卦中反映阴阳消长规律的十二辟卦提取出来,并与月历相配。这样,节日也就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从十二辟卦图来分析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七个传统节日,颇具启发性。

二月大壮和三月夬卦当令时,阳气升至地上,自然的生命力充分开启。这时大概相当于清明节,此时万物生长,人们要外出踏青,呼吸新鲜空气,并放飞风筝,以感受新的生命力。

五月姤卦,此时阴气从地下萌动,是个阴阳交战的日子,五毒猖獗,人易得病,所以要辟邪。由此,端午的民俗活动往往和竞争有关,竞渡、悬艾、辟五毒皆属此类。

七月否卦当令,阴阳不交,所以牛郎织女分居,此时特别要祈祷人间夫妻团圆、恩爱,以赞天地之化育,故有牛郎织女之鹊桥相会。

八月观卦,观卦的形象是人在器皿里洗手,意为洗涤干净后祭祀。其卦辞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周易本义》谓:“盥,将祭而洁手也。”中秋早期的主要活动就是祭月,后来演变为祈祷人间团圆、儿孙满堂,仍有祭祀的意味。

到了九月剥卦当令,阴气大盛,上九阳气仅存,象征人入老年。古人在八九月间(相当于重阳节)行敬老仪式,祈求老年人健康长寿,这时需要特别注意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故而登高以接阳气,喝菊花酒、配茱萸以求长寿。传统医学认为,菊花、茱萸有轻身耐老功能。

到十一月复卦时,一阳来复,代表新的生机已经回归,此时正值冬至节令。冬至节俗主要是祭天神、祭祖先,代表着对天地、祖先的感恩。贾公彦疏《周礼·春官·大司乐》云:“礼天神必于冬至,礼地祇必于夏至之日者,以天是阳,地是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以还于阳生阴生之日祭之也。”所谓“冬至一阳生”,正根据十二辟卦而言。

春节连接岁尾和新年正月,对应之卦象为“泰”。泰卦三阳爻在下、三阴爻在上,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相交而和谐,故有三阳开泰之说,正好呼应春节之送旧迎新的特点。

可见,中国古人的时间观、阴阳体系与节令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不同节日的意义与活动内容。

(本报综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