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口罩普及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学器械走向大众的标志性时间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18年3月11日,这场夺命世纪大流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暴发,通过战争流传到欧洲一战战场,随后席卷全球,感染了全球超过30%的人口,在那个抗生素还没有诞生的年代造成了5000万至1亿人死亡。这个数字比一战和二战总战争死亡人数还要多,是世界上死亡最多的传染病事件之一。口罩在流感肆虐期间变成了全民用品,为了对抗疫情,各国的人们都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在那个年代照片已经诞生,我们今天依然能从众多黑白历史照片中看到当时人类戴着口罩对抗流感的身影。除了口罩的全民普及,一战还催生了防毒面具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残忍的德军在1915年4月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氯气作为武器袭击了英法联军,造成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英法联军发现和其他野生动物纷纷死去相比,野猪竟然奇迹般地躲过了氯气的袭击。随后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野猪受到氯气的刺激之后会本能地拱地,将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中,泥土过滤了毒气。受此启发,军方研制出了防毒面具,采用猪嘴的外形,将活性炭等疏松物质置入面具中用来吸附毒气。伍氏口罩物美价廉各国专家纷纷点赞以上关于口罩的历史中,主要讲了西方世界的贡献,而在真实的历史里,一位华人的贡献值得被铭记。他叫伍连德,在20世纪初为中国的防疫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10年,清王朝最后一年,哈尔滨暴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烈性传染病,当时的伍连德临危受命,担任了“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经过解剖和调研,他判断这次烈性传染病为“肺鼠疫”,是比普通鼠疫更严重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在此期间,为阻挡鼠疫的飞沫传播,他发明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制作的口罩,被称之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制造简单,材料易获得,制作成本只需要国币两分半。在1911年4月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氏口罩”被各国专家称赞——“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技术不断升级
口罩推陈出新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在不断进化。1952年12月,英国伦敦被工业革命的浓雾笼罩,由于没有风,持续了五天严重空气污染造成12000人死亡并报告了100000例呼吸道疾病,雾都伦敦宛如一个静止的巨型毒气室,口罩成为当时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口罩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上世纪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主要使用的是静电纤维滤棉,而当时美国在1970年颁布了《职业健康法》,同时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这些关注各类工种健康措施的出台都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今,口罩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的成熟产业,口罩的贴合度、过滤效率、舒适性、便捷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除了医用外科口罩,出现了防尘、防花粉、过滤PM2.5等多个细分品类,在医院、食品加工厂、矿井、雾霾城市……随处可见口罩的身影。在日本,口罩的日常使用比其他国家要更加普遍,这一方面源于日常防护花粉等功能性作用,同时日本经常性的地震产生的防疫压力也要大于其他国家;另一方面也有文化层面的原因:口罩对于日本的御宅族而言是一种合适的阻断社交压力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口罩充当了耳机的作用。中国上一次口罩的大规模使用除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属2012年开始的雾霾污染了,在那一年,PM2.5这个新名词开始深入人心,N95、KN90等口罩型号成为当时热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